
●图为长和在巴拿马经营的其中一个港口巴尔博亚港。 资料图片
长和获准卖巴拿马河以外港口? 外交部:报道没有根据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昨日例行记者会上,被问及近日有媒体称,长和获准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以外的港口时表示,这一报道没有根据,重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经表示,高度关注有关交易,将依法进行审查,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中国政府将依法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市场公平公正。企业商业行为应遵守相关法律,不能损害国家利益。 ●香港文汇报记者康敬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荣誉会长黄英豪昨日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美国悍然发动全球性的关税贸易战,甚至声言要对中国籍及中国制造的远洋货船征收天价通行费,「显而易见,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关税和贸易的博弈,更涉及到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以及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也将导致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剧变。」
没有国安托底商业利益如无根浮萍
在全球地缘经济格局剧烈震荡的背景下,长和计划出售有关的港口,涉及全球航运命脉的资本运作,引发了围绕国家战略安全、国际商贸规则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争议,更涉及中国与拉美地区年贸易额超6,000亿美元的「海上生命线」,和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息息相关。
「面对这样的局面,一个真正爱国爱港的工商界人士,应该和国家站在同一阵线,绝不能因蝇头小利而让反华势力轻易得逞。」黄英豪强调,如果将属于战略资源的码头等重大基建设施拱手让人,会对国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历史反覆证明,如果没有国家战略安全托底的商业利益,终将如「无锚之船」,难逃倾覆命运,唯有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大局,才能避免成为「无根浮萍」。
黄英豪呼吁香港工商界人士应根据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香港的定位及要求,努力发挥「一国两制」独特优势,巩固和深化国际交往,进一步强化国际金融、贸易和专业服务枢纽地位,既为国家抵御外部风险提供战略缓冲,亦为自身开拓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徐莉表示,港口作为全球贸易的「咽喉」,是国家经济安全与战略防御的双重命脉。当前中美摩擦已从贸易战延伸至基础设施控制权争夺,商人若仅追求短期利益,实质是将国家战略资产「武器化」拱手让人。社会舆论已多次强调「商人须站稳国家立场」,正因涉及国家安全的交易绝非纯市场行为,而是「资本逻辑」与「国家逻辑」的终极碰撞。
以「负面清单」思维设置交易红线
「资本无国界,但个人有国家,真正的爱国商人,需要建立『负面清单』思维,对涉及数据安全、供应链命脉的资产,设置交易红线,将企业命运嵌入国家发展轨迹,在时代变局中书写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她强调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美国的极限打压,香港企业家不仅要以智慧与实力驾驭国际商海的种种挑战,更应挺起胸膛,坚守国家利益底线,这才是中国企业家应有的格局与担当。」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卢金荣表示,香港与国家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历史一再证明,国家兴衰直接关系企业成败—国弱则商艰,国强则业盛。香港工商界必须自觉将事业与香港繁荣、国家发展紧密联系。
在国家民族遭受外来势力欺侮时,多位著名的香港商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心、桑梓情。霍英东在惊涛骇浪中守护国家物资命脉,包玉刚用万吨巨轮载动赤子乡愁,庄世平以金融之笔书写忠诚,安子介借纺织经纬编织回归蓝图。他们或出身贫寒,或起于微末,但同样在民族大义面前展现出惊人相似的抉择—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需要冲突时,他们永远选择后者。
霍英东守护国家物资命脉
上世纪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西方对新中国实施禁运,战场上我军物资供给受到影响。当时不到30岁的霍英东带领船队冲破重重封锁,将药品、橡胶等战略物资秘密运往内地。霍英东曾经忆述:「从1950年到1953年的3年间,我们几乎晚晚开工,没有一天停止过,白天要联络、落货,晚上开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黑铁皮、橡胶、轮胎、西药、棉花、纱布……可以说什么都运,但从没有运过军火枪械。霍震霆曾忆述父亲霍英东所说:「希望国家好,我无怨无悔。」
改革开放后,霍英东捐建番禹洛溪大桥、兴建中山温泉宾馆等,以实业助推内地发展。香港回归祖国前夕,霍英东在全国政协大会发言时激动地说:「我在香港工作生活了70多年,和香港市民一起,经历了多少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数十年坚持爱国爱港,受过困扰、吃过苦头,我们将亲眼目睹香港的主权回归中国,亲身经历这个历史重大时刻,当真是三生有幸!」
在中英谈判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一些香港工商界人士对香港前途感到不确定,打算撤资移民的情况下,包玉刚公开表达对中英谈判的信心,坚定在香港投资。改革开放后,包玉刚与内地造船企业签署协议,定制多艘船只,推动中国船舶业走向世界。他对儿女说:「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庄世平金融之笔书写忠诚
1949年,庄世平带着借来的1万美元创办南洋商业银行,该银行后来成为港澳地区首先同新中国建立金融业务往来的银行,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改革开放以来,庄世平更频繁往返内地,鼎力支持特区建设、为潮汕人的第一所大学汕头大学奔走努力;晚年时,他更把自己一手创办的两家资产高达2,000亿元的银行无偿交给国家。
从热爱学习多国语言的青年到香港纺织大王,安子介始终将实业报国视为己任。他研发的「三经一纬」斜纹布,带领香港纺织业走进高速发展的新纪元。 1985年,安子介先后担任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基本法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配合基本法的起草过程,开展一系列推广和咨询活动,汇集各界人士对制订基本法的意见,先后向基本法起草委员会递交了五十多份报告,为成功制定香港基本法作出重要贡献;在香港回归祖国后的过渡期,他担任香港特区政府筹委会要职,以年迈体弱之躯,频繁地奔波京港之间,听取和反映香港各界人士意见,参与制订各种方案和政策。他曾动情地说:「你是不是中国人?中国人就要爱国。」
他们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永恒真理: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从来不是冰冷的资本游戏,而是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从抗美援朝的烽火到改革开放的春风,从香港回归的倒计时到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的新征程,这种精神始终在传承。这种超越商业逻辑的家国情怀,这种跨越时空的赤子之心,正是对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企业家精神的最深刻诠释。 ●香港文汇报记者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