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兆基的「身后名」与某些企业家的「身后刺」:家国情怀的双重镜像
李兆基生前将「顺德是哺育我成长的故乡」挂在嘴边,其捐建的李兆基中学、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至今仍为家乡输送着人才。即便在97岁高龄离世时,家属仍坚持「落叶归根」的传统,将灵柩安葬于祖宅旁的蓝田路。这种对乡土的深情、对教育的执念,让李兆基在港粤两地收获「慈善长者」的口碑。反观长和集团在2025年3月闪电式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巴拿马运河两端两大港口,交易估值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5%至20%。这种「贱卖」战略资产的行径,被港媒斥为「将中国外贸咽喉要道拱手送敌」。 「公道在人心、当思身后名」。李兆基逝世极尽哀荣。如果某些企业家执迷不悟,可以想一想到时是什么场景。
二、国家重拳出击:从反垄断审查到国家安全法的组合拳
面对长和集团的异常交易,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外交部的「双拳出击」极具信号意义。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求「交易各方不得规避反垄断审查」,而外交部发言人则以「望有关各方审慎行事」的措辞,将事件定性为「涉及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这种表态绝非空穴来风──巴拿马运河两大港口年吞吐量占巴拿马全国总量的39%,其中中国货轮通行货值超1200亿美元,一旦被美方控制,中国外贸企业将面临每月数十亿元的隐性损失。两个部门的发声表明了国家关切和警示。有关方面不要再把头埋在沙堆里。要认清敌人,现在是处于战争状态,有关方面的行径就是资敌。
来自香港01的一篇报道指出,长和将43个港口资产拆分为两笔交易,看似规避《反垄断法》第26条关于「经营者集中」的申报门槛,实则暴露了对规则漏洞的精准算计。根据国际航运协会数据,巴拿马运河承担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其中中国商船货运占比高达21%。若贝莱德财团通过分拆交易取得关键节点控制权,将形成对国际航运通道的「卡脖子」效应。这种操作手法与2018年高通收购恩智浦的「分拆式并购」如出一辙:通过切割核心资产规避监管,却在实质上完成产业链闭环。但实际上,中国《反垄断法》第2条的「效果原则」明确指出,即便交易主体在境外,只要对中国市场产生排除限制影响,即可启动审查。
商务部研究院专家白明用「在商不言商」五字直指要害:长和集团港口业务仅占集团营收的9%,却甘愿以低于市场价出售,其真实动机绝非商业逻辑所能解释。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贝莱德财团背后站着的是曾扬言「收回巴拿马运河」的特朗普政府,这场交易实质上是「美国战略的曲线救国」。正如《大公报》社评所言:「当商人的算盘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再精明的算计都会输掉人心。」
三、网络揭批战:撕下「慈善人设」的伪善面具
在舆论场,某些企业家近年来频繁的慈善动作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2020年其向本地四间大学捐资共1.7亿港元,网民翻出其2013年频繁抛售内地物业套现千亿、导致多地房价崩盘的旧账;2023年其向甘肃地震灾区捐款2000万元后,有自媒体扒出其旗下公司在内地的多个房地产项目中,采取了「囤地不建」的策略。以成都南城都汇项目为例,历经10多年开发,其间地价大涨,通过缓慢开发避免了烂尾,但大量房源未售,地价翻了数倍。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北京御翠园项目等。此次港口交易争议中,网民更以「小慈善、大失义」「假仁义、真唯利」的犀利标签,直指其「说爱国行卖国」的两面性。
这种舆论反噬绝非偶然。当某些企业家通过慈善基金会塑造「爱国商人」形象时,其商业版图却在加速「去中国化」:从2013年抛售内地资产转投英国基建,到如今将战略港口卖给美国财团,资本流向与国家战略背道而驰。正如网友所言:「在巴拿马运河港口交易中,长和赚的是美元,但失去的是14亿中国人的信任。」
四、历史审判席上的必然结局:资敌者终将背负骂名
从历史维度看,卖国求荣者从未逃脱过被清算的命运。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而名垂青史,其创办的胡庆余堂至今仍是中华老字号;而近代汉奸周佛海之流,虽在抗战时期通过「曲线救国」骗取高官厚禄,却在战后被钉上历史耻辱柱。这种「公道在人心」的朴素正义,正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精神密码。
当前,中国正以《反外国制裁法》《反垄断法》构建起严密的法治屏障,任何试图危害国家战略利益的行为都将面临雷霆手段。长和若继续在「资本逐利」与「家国大义」间走钢丝,等待他的或许不仅是法律制裁,更是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支离破碎的「身后名」。
李兆基的灵柩已安然入土,其生前「作育英才、万亿人民受惠」的遗愿仍在延续;而长和的港口交易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既考验着企业家的家国情怀,也丈量着资本与底线的距离。历史终将证明:那些在关键时刻选择与人民为敌、与国家为敌的人,终将会受到历史的审判。正如《大公报》所言:「饮水思源有担当,背靠祖国谋发展」─这不仅是商人的生存之道,更是每个中国人的立身之本。 \资深评论员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