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记者:香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今天表示,正考虑邀请一家中国主要策略投资者加入由美国主导的财团,共同协商巴拿马运河港口业务交易事。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郭嘉昆:我们关注到有关公告。中国政府将依法进行监管,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市场公平公正。
金融界7月28日消息 李嘉诚旗下的长和一纸公告出售港口一事迎来最近进展,坐实内地企业加入交易的传闻。
28日早间,长和发布公告表示公司与一财团之间的独家磋商期已届满。尽管该期限已届满,集团仍在与财团成员进行讨论,拟邀请来自中国内地的主要策略投资者加入成为财团的重要成员。长和在公告中提到,为使交易能够获得所有相关监管机构和部门的批准,财团的成员以及交易架构将需要进行变更。集团打算预留充分的时间进行相关讨论,以达成新安排。
长和在公告中还特意强调,在未获得所有相关监管机构和部门批准前,将不会进行任何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内地企业的加入长和交易的传闻不断。根据外媒消息称,央企中远海运集团正在谈判投资寻求进入贝莱德与地中海航运牵头的财团,以加入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收购包括巴拿马运河在内的43个港口。消息称,谈判正在进行中,细节暂未敲定。
此外,在7月1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外媒记者对此进行提问,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回应,“暂不掌握其所说的消息,关于长和出售海外港口资产,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表示将依法进行审查,保护市场公平竞争。”
3月4日,长和发布公告称,宣布与贝莱德-TiL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拟向该财团出售旗下和记港口集团非中国资产,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据悉,该次交易将涉及和记港口集团持有的巴拿马港口公司90%股权,后者持有和营运巴拿马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两个港口。交易还涉及长江和记在其附属公司与相关公司持有的80%有效控制权益,包括位于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拥有、营运、发展的共199个泊位,连同所有和记港口集团的管理资源、营运业务、货柜码头系统、资讯科技及其他系统,以及其他涉及用于控制和营运有关港口的资产。
此次整体出售总企业价值为228亿美元,预期将为长和团带来逾190亿美元的现金收益。
当时有业内人士指出,若交易成功,地中海航运将登上德路里全球码头运营商排行榜的榜首。
贝莱德-TiL财团中,Terminal Investment Limited(TiL)是地中海航运旗下港口码头公司。根据德路里公布的2023年全球集装箱码头运营商排名,前5位分别为新加坡港务集团(PSA)、招商局港口集团(China Merchants Ports)、中远海运(China Cosco Shipping)、马士基航运码头(APM Terminals)、迪拜环球(DP World)。和记港口排名第6位,权益吞吐量共4300万TEU,占全球份额的5%左右,MSC集团的港口排名第7。
不过若此次中远海运成功入股,将进一步提升中远海运在全球港口的布局和影响力。
公开资料显示,中远海运集团由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重组而成,总部设在上海,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远海运营船队综合运力1.3亿载重吨/1535艘,排名世界第一。其中,集装箱船队规模338.8万TEU/542艘,居世界前列;干散货船队运力4982.6万载重吨/468艘,油、气船队运力3280万载重吨,杂货特种船队788.3万载重吨/207艘,均居世界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巴拿马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两个港口是巴拿马运河的重要港口,位置十分敏感。
3月13日,国务院港澳办官网转载一篇来源为《大公报》的评论文章,题为《莫天真 勿糊涂》。文章表示,网友普遍对这个交易和长江和记公司提出强烈质疑和批评,认为这是没有腰骨的跪低,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漠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背叛和出卖全体中国人。网友的这些情绪表达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面对如此大事大义大节,有关企业当三思,应好好想想有关问题的性质和要害是什么,好好想想自己要站在什么立场、站在哪一边。
3月17日,在长江和记实业与长江实业集团宣布取消传媒发布会及分析师会议当天,香港《大公报》发表题为“饮水思源有担当 背靠祖国谋发展”的社评,以内地在香港面临最严峻的饮水问题时果断出手、让香港彻底告别“制水”时代的故事为引子,回顾了国家对香港历年来的关爱和支持。
针对李嘉诚港口事件,李家超、梁振英两任特首也都发声。
3月1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也许香港被外国管治太久了,有些香港商人误信“商人无祖国”,以为一切“在商言商”。3月18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就上述交易表态称:第一,社会对事件的关切,值得重视;第二,特区政府要求外国政府为香港企业,提供公平环境,反对使用胁迫施压手段;第三,任何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港府会依法依规处理。
5月12日深夜,长和公告回应港口交易一事,长和在声明中表示此交易绝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规的情况下进行。
长和集团在港交所公告中“拟邀请中国内地主要策略投资者”的表述,与华尔街前几日流传的财团组建消息刚好形成了微妙的呼应。中远海运可能联合贝莱德、地中海航运收购长和旗下40余个港口包含巴拿马运河枢纽的传闻,正逐渐显现出较高可信度。这样的财团安排,大概率能让李嘉诚家族最终成功卸下“地缘政治包袱”了。
对于长和集团这样一家跨国企业而言,退出非核心但高度地缘敏感的资产,总体而言是极好的。但个人以为,整个港口交易案却暴露出了李嘉诚商业帝国罕见的战略误判。作为1992年就深耕中国市场的资深投资者,李嘉诚理应预见到港口资产的地缘敏感性。这类基础设施从来不只是商业标的,更是大国博弈的筹码。如今最终引入内地投资者“补票”,虽仍能降低交易的政治风险,却已错失最佳处置时机。
柏文喜:中企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地缘棋局与资本重构:长和港口交易背后的战略觉醒与迟暮之痛
2025年7月28日,香港中环的长和总部大厦灯火通明。当公告屏幕上跳出"拟邀请中国内地主要策略投资者"的字样时,交易大厅内的空气近乎凝固。这个持续半年的港口交易迷局,在中美博弈的惊涛骇浪中迎来戏剧性转折——曾经执掌万亿商业帝国的李嘉诚家族,正试图通过引入中资破解困局。这场始于巴拿马运河的资本博弈,折射出全球化退潮时代企业战略与国家利益的深层碰撞。
一、交易迷局:从美资主导到中资介入的180度转向
时间倒回至2023年秋,长和集团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的闭门会议上,贝莱德代表抛出的228亿美元报价曾引发惊叹。这个包含巴拿马运河两端枢纽港的资产包,被包装成"全球航运版图最后的价值洼地"。彼时的交易架构堪称精妙:美国资本主导60%股权,地中海航运持有25%,长和保留15%的"战略权益"。这种设计既规避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又为后续资本运作预留空间。
但变局在2024年骤然降临。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巴拿马运河突然被纳入"国家安全审查"范畴。2025年3月,美国商务部发布《全球航运通道控制力评估报告》,直指中资在拉美港口的布局"威胁门罗主义"。更致命的是,美国司法部对长和发起反垄断调查,指控其通过离岸架构操控全球集装箱运价。原本板上钉钉的交易瞬间变成"达摩克利斯之剑"。
此刻长和的困境堪称教科书级的战略失误:当2019年收购巴拿马港口时,李嘉诚团队显然低估了地缘政治的权重。这个控制运河39%货运量的关键资产,在中美博弈的棋盘上早已不是商业标的。2024年数据显示,经该港口的中国商船占比达21%,而美国军舰通行频次同比激增47%。当商业逻辑遭遇国家安全,交易的天平注定倾斜。
二、迟来的救赎:中资介入的博弈逻辑与代价
在7月28日的公告中,"主要策略投资者"的模糊表述暗藏玄机。知情人士透露,中远海运已实质性介入交易架构设计,其提出的"黄金股+技术参股"方案正在博弈焦点:既要求保留港口运营决策权,又承诺引入中国港口管理技术。这种"权益换技术"的策略,与2013年中投收购伦敦希斯罗机场股权时如出一辙。
但交易重构面临三重挑战:
地缘信任赤字:美国已对中远海运实施次级制裁,任何涉及美元结算的交易都可能触发金融封锁。解决方案只能是构建人民币跨境支付通道,但这需要俄罗斯、伊朗等国的配合。
利益分配困局:原财团成员MSC要求优先退出权,贝莱德坚持对赌协议中的年化12%回报率。中资若接盘,需承担至少37亿美元的或有债务。
监管审查马拉松: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已启动反垄断调查,重点审查交易是否导致"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垄断。欧洲港口协会更以"不公平竞争"为由,威胁对中远海运提起反诉。
这场交易的重构,本质上是中美在拉美影响力的角力场。当特朗普威胁"派海军接管运河"时,中国商务部同步更新了《不可靠实体清单》,将贝莱德列入观察名单。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这种博弈:长和股价在公告当日暴跌9.2%,但中远海运港股逆势上涨3.7%。
三、战略反思:李嘉诚商业帝国的认知迭代困境
回望李嘉诚的投资版图,此次交易暴露出三个层面的战略误判:
周期误判:2013年抛售内地资产时,中国城镇化率刚突破50%,消费升级红利尚未释放。如今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76万亿,而长和在欧洲的电信资产估值缩水超40%。
地缘误判:将港口视为单纯商业资产,忽视其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战略价值。当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因中资控股吞吐量增长8倍时,长和在鹿特丹的港口却因美欧审查错失扩建机遇。
代际误判:97岁的李嘉诚仍主导决策,而其子李泽钜对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的保守态度,导致集团错失宁德时代、SpaceX等新经济赛道。此次被迫引入中资,实则是传统商业模式与新时代规则碰撞的产物。
这种战略短视在家族传承中尤为明显。当李泽楷的"元宇宙投资"亏损百亿时,李泽钜仍在为英国酒吧的现金流焦头烂额。此次交易暴露的不仅是商业智慧的断层,更是代际价值观的撕裂——父辈的"现金为王"哲学,正在撞上"技术主权"的新战争。
四、范式重构:全球资本流动的新规则
这场交易正在重塑全球资本流动的底层逻辑:
安全溢价崛起:港口、芯片、稀土等战略资产,正被要求附加"国家安全保证金"。中资收购的智利锂矿需缴纳15%的国防贡献税,这种趋势可能蔓延至所有关键领域。
资本工具革命:区块链技术正在重构交易架构。有消息称,此次交易可能采用央行数字货币(CBDC)进行结算,规避SWIFT系统的监控。
ESG标准武器化:欧盟最新出台的《关键基础设施投资法案》,要求外资持股超10%需通过"地缘风险压力测试"。这或将迫使中资企业组建"国家队"联合体。
在这场变局中,香港的角色正在发生微妙转变。当李嘉诚考虑出售深水湾豪宅时,市场解读为"去殖民化"信号。而长和此次引入中资,或许是其"去李嘉诚化"的开始——毕竟,97岁的商业教父已难适应"新冷战"时代的游戏规则。
五、历史镜鉴:在变局中寻找确定性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这场港口交易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法则:
没有非商业的避风港:即便在纽约、伦敦这样的"自由市场",资本也永远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
战略定力胜过投机智慧:任正非押注5G研发的十年亏损,最终换来技术霸权;马斯克坚持星链计划,即便面临多国制裁仍在扩张。这些案例证明,唯有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才能穿越周期。
代际更迭的残酷性:李嘉诚家族的困境,与洛克菲勒家族在页岩油革命中的衰落异曲同工。商业帝国的传承,本质是认知体系的迭代。
当长和的谈判代表与中远海运团队在维港两岸穿梭时,他们正在书写新时代的"资本长征"。这场始于商业算计的交易,最终演变为大国博弈的缩影。或许正如《大公报》的评论:"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没有企业的桃花源。"对于李嘉诚家族而言,放下"超人"执念,拥抱新时代的商业伦理,或许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