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奸巨猾的李嘉诚,看到美国大势已去,不得不从幻想中回到现实,那就是任何外来势力都无法同强大的中国抗衡,卖港事件已经铁板钉钉成为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罪证!
香港和全国人民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用近两个月的时间苦口婆心规劝,其始终置若罔闻一言不发,就是想让美国出面干涉,他太把自己利令智昏的背叛行为看重了估高了摔重了!
在铁一般中美搏弈面前,中国的胜利美国的失败,把李嘉诚的梦想无情地抛入罪恶的深渊,连他儿子的前程也被葬送了,此时公告悔之晚矣!
大道理
2025年5月13日19:47:37
一、深夜声明背后的暗流涌动
5月12日深夜,一则来自长和集团的声明引爆舆论。这家由李嘉诚创立的商业帝国,在中美经贸谈判达成联合声明的同一天突然“服软”,宣布巴拿马港口交易必须满足四项核心条件:“依法申报反垄断审查”“通过国家安全评估”“履行股东批准程序”“遵守属地监管规则”。这一表态,与此前长和试图通过引入意大利财团“曲线卖港”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三天前,96岁的李嘉诚罕见现身香港红馆演唱会。面对记者追问港口交易进展,他全程避谈,仅以“退休人士不参与经营”匆匆离场。这场刻意切割的戏码,与深夜声明的“合规”表态形成闭环——资本大鳄的进退,从来不是商业逻辑的独角戏。
二、四大条件背后的三重博弈
1. 监管利剑高悬:从“对抗”到“求生”
此前,长和试图将交易拆分为“港口+电信”双线操作,甚至考虑通过英国上市转移资产,但中方的组合拳直接掐灭幻想:
- 法律铁幕: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启动审查,若违规最高可罚年销售额10%(约3000亿港元境内资产或被冻结);
- 舆论围剿:《大公报》等官媒痛批“卖港资敌”,港澳办更将交易定性为“损害民族利益”;
- 商业反制:中远海运抛出竞争性收购方案,中企加速布局尼加拉瓜运河等替代通道。
当法律红线与民意声浪形成合围,长和的“四项条件”实为保命底牌——与其硬扛审查导致交易彻底崩盘,不如以退为进换取谈判空间。
2. 中美角力的“弃子效应”
交易时机选择绝非偶然。5月12日恰逢中美联合声明发布,双方在关税战缓和背景下达成阶段性共识。美国对亚太地缘的暂时收缩,让长和失去“挟美制华”的筹码:
- 贝莱德财团曾计划对中国货船加征150万美元/航次的“数字过路费”,但中美关税协议明确“不得新增贸易壁垒”;
- 巴拿马运河作为美军太平洋舰队后勤命脉,美方原拟通过港口RFID系统监控中国军备运输,如今却因中美关系缓和被迫收敛。
失去地缘博弈护身符的长和,只能回归商业本质——在大国夹缝中,资本从来都是最先被牺牲的变量。
3. 家族帝国的断尾哲学
对李嘉诚家族而言,这场交易本质是“风险切割”与“资本重构”的双重算计:
- 现金流优先:190亿美元现金入账可降低净负债率至18%,为欧洲能源基建等新赛道输血;
- 政治避险:保留盐田港等内地核心资产,通过信托架构隔离风险,确保家族根基稳固;
- 代际传承:长子李泽钜主导交易谈判,次子李泽楷借盈科集团布局海外电信,完成权力过渡。
正如家族办公室内部文件泄露所言:“鸡蛋不能放在美式篮子里”。当全球化退潮,顶级富豪的生存法则永远是——用合规换时间,用妥协换空间。
三、跨国资本的时代困局
长和事件绝非个案,它撕开了全球商业秩序变革的残酷真相:
1. 监管权争夺白热化:中国对关键基础设施交易的审查,与欧美对TikTok、华为的围剿形成镜像。当国家安全超越市场自由,跨国企业必须学会在“合规”与“盈利”间走钢丝。
2. 地缘绑架常态化:巴拿马运河的“黄金水道”属性,使其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企业一旦卷入战略要冲,商业决策必然异化为政治站队。
3. 资本避险极端化:从李嘉诚拆分电信业务赴英上市,到贝莱德收购港口构建“资本+军事”复合控制链,全球资本正加速向主权信用高地迁徙。
四、历史的镜子与未来的路标
回看1997年,和记黄埔拿下巴拿马港口时,李嘉诚曾高调宣称:“我只关心商业价值”。28年后,当同样港口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这句宣言显得何其苍白。
今天的妥协,或许能让长和暂时脱困,但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当世界重回“丛林法则”,没有哪家巨头能独善其身。要么像曹德旺般坚守“企业家必须有祖国”的底线,要么如贝莱德般成为霸权工具——中间道路,正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