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综合信息
 

遭中国警告后,墨西哥突然暂停对华50%关税提案,引爆国际舆论

墨西哥城传来重磅消息:原本气势汹汹的对华50%关税提案,在中国的坚决反击下突然急刹车!当地时间10月9日,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公开表示,将先与中国等国磋商后再推进立法程序。与此同时,墨西哥执政党多名人士透露,议会已“暂停”推进该提案。这一戏剧性转折,距离中国宣布对墨开展贸易调查仅过去两周时间。

一、关税提案急转弯:从强硬推进到“暂停”审议

今年9月初,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向众议院提交了一项备受争议的关税提案,计划对来自中国、韩国、印度等“非贸易协定伙伴国”的汽车、纺织品、塑料等商品加征最高50%的关税。其中,轻型汽车关税将从目前的15%-20%飙升至50%,汽车零部件关税也从0-35%上调至10%-50%。

这一提案在墨西哥政界迅速推进——辛鲍姆所在的国家复兴运动党在众议院拥有绝对多数席位,本该畅通无阻。然而,情况在9月25日发生逆转。当天,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墨西哥和美国的碧根果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同时启动对墨西哥涉华限制措施的贸易投资壁垒调查。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的表态毫不含糊:“墨方单边加税举动一旦落地,将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贸易伙伴的利益,还会严重影响墨营商环境的确定性。”这番话,被业内人士视为对墨西哥的明确警告。

效果立竿见影。墨西哥众议院国家复兴运动党领袖蒙雷亚尔随后表示将“暂停”推进提案,辛鲍姆也改口称需要“先磋商再立法”。这种态度转变的速度,充分展现了中国贸易反制措施的威慑力。

二、幕后博弈:美国的压力与墨西哥的两难

墨西哥此次关税提案,表面上是“保护本土产业”,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平衡术。不少分析直指,此举主要是为了“安抚美国总统特朗普”。

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持续向墨西哥施压,要求限制中国进口,防止墨西哥成为中美贸易战的“后门”。7月,特朗普甚至威胁对墨西哥商品加征30%关税,虽然随后宣布暂停90天,但这一威胁将在10月底到期。

墨西哥陷入两难:一边是北方邻国美国的强势压力,一边是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的经济利益。数据显示,中国是墨西哥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任何对华关税措施,都可能伤及墨西哥自身经济。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经济学家徐天辰点破关键:“墨西哥的行动显然是在美国压力下采取的,它试图讨好美国,却无视了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利益。”这种“选边站”的冒险行为,显然让墨西哥付出了代价。

三、中国反击:精准打击与战略定力

中国的反应既迅速又精准。选择碧根果作为反倾销调查对象颇具深意——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碧根果生产国,墨西哥是主要出口国,这一选择既警示墨西哥,也牵制美国。

更关键的是贸易投资壁垒调查。根据世贸规则,如果调查认定墨方措施构成贸易壁垒,中方可在多边框架内发起诉讼,或采取对等反制。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研究员徐世澄评价:“对墨西哥部分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来得正是时候,向墨西哥发出了明确的警告。”

中国的策略体现了其一贯的贸易争端处理原则:不主动挑衅,但坚决反击。正如专家所言,“中国不会强迫第三方国家选边站队,但会对那些以损害中国利益为代价、公开支持美国的国家进行反击。”

四、未来走向:三重博弈下的不确定性

目前,墨西哥政府表示将在11月底重新审议提案,但很可能“降低强度”——或是减少关税幅度,或是缩小征税范围。任何调整都将影响墨西哥2026年政府预算,因为该国财政部预计关税措施可带来37.6亿美元收入。

更深层次的博弈在于北美贸易格局的重塑。有墨西哥政界人士透露,长期目标可能是推动美、加、墨三国对中国征收统一关税。这将意味着北美大陆形成对华贸易“统一战线”,但实现难度极大。

对中国而言,此次交锋展示了其维护贸易利益的决心和能力。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通过精准反制传递明确信号:任何单边关税措施都将面临后果。

结语:贸易博弈中的权力平衡术

墨西哥的“暂停”键,表面是战术调整,实则是地缘经济压力的直接体现。在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任何国家想要“选边站”都需要付出代价。此次事件再次证明:在全球化的贸易体系中,单边保护主义不仅难以奏效,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对中国而言,这场交锋展示了其维护贸易利益的决心;对墨西哥来说,则是一次现实教训——在大国博弈中,平衡艺术远比盲目选边更需要智慧。未来的贸易格局,将在这样的动态平衡中继续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