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高品质生活的新追求——近观太原城市更新的“老军营样本”

  深秋的晨曦渐渐漫过鳞次栉比的楼群,为老军营——这个历经四十余载风雨的老小区,染上温暖的光晕。整洁的路面向远处延伸,国槐的葱郁里间杂明黄,居民们在如画的秋色中适意闲逛。家住西区10号院的居民丁巧凤拎着菜兜,走在彩色健身步道上,感慨道:“在这儿住几十年了,你看这变化多大,景色优美、环境舒适,日常需求在家门口都能满足,宜居得很。”

  暮色四合,老军营小吃街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各色美食的香气充盈鼻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网红小吃店前排起蜿蜒长队,年轻人一边等候,一边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热气腾腾的秋夜——镜头里,是暖光摇曳的摊位,是好友相聚的笑脸,更是这座城市最真实、最温暖的烟火气息。

  时代,缩影于这片街区的动静相宜与新旧交叠之中。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军营小区焕然“新生”:昔日的设施老旧、拥堵杂乱,悄然变成今日的风貌新变与功能完善。这不仅是旧貌换新颜,更是发展能级的全面跃升,印证了发展理念向“以人为本”的深度转变。方式更趋“集约高效”,方向更重“特色发展”,方法更讲“统筹协调”,让老片区在时代浪潮中勃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网红美食街 邓寅明 摄

  样本一 历史与当下交融

  老军营所在曾是宋、金两代的驻兵之地,因明初修建营堡而得名老军营。

  1982年,作为省城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老军营小区以平均一周起一层楼的速度,一年内建成太原市第一个综合性住宅小区,共157栋居民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老军营小区是太原乃至全省交付使用面积最大的住宅小区。社区配套有学校、医院、公园、市场、游泳馆、商街等公共设施,在“完整度”方面至今仍罕有其匹,为全省城市建设与住宅商品化树了个高高的标杆。

  在小区旁的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出生,从小区里的重点幼儿园、小学直升到初中继或一路中专、大专,牵着男女朋友的手漫步小区尝遍各色食铺,又在市场、公园、小广场上相伴度过余生——四十余年,几代人的城市记忆密密匝匝缠绕在老军营小区。

  不过,数十年的相聚,物理空间也难抵风雨冲蚀,设施老化、环境杂乱、配套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外墙剥落、道路坑洼、排水不畅、停车混乱,“通病”日渐伤身。“改造前,集中了最典型的‘城市病’。”老军营小区第二社区党委书记侯玮洁翻开改造前的相册,道路坑洼、排水不畅、楼道杂物、私拉电线、违章建筑等充斥于目,“最让人揪心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搬离,小区更显老旧。”

  转机发生在2019年7月,迎泽区启动老军营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当时,老旧小区改造“国标”未出、范例未立,一场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立足片区功能优化,大胆统筹推进的更新行动就此展开。迎泽区委常委、老军营街道党工委书记裴涛介绍,这次更新没有拘于表面修补,而是从整体着手、全面规划,统筹节能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路网更新以及便民生活圈建设等,真正做到硬件改造与软件提升“综合整治”。

  综合整治分两期,2019年完成第一期,2020年实施了第二期。以道路改造为切入点,线缆入地、雨污分流、院落绿化美化、道路亮化、楼体节能保温、规划设计停车位……彻底告别杂乱老旧的模样,脱胎换骨,浴火重生。

健身驿站 邓寅明 摄

  样本二 空间与细节同生

  如今的老军营小区,立面焕然一新,路面平整干净,游园错落有致,健身步道、体育器材、休闲设施一应俱全。闲置边角地块化零为整,新增多处小广场、文化廊亭,不仅构筑了小区内居民的公共空间,而且吸引不少周边居民在此休憩交流。

  改造中,老军营小区拆除违建1035处,分散的邻里空间、配套设施以及服务资源,得以优化重构。老军营街办建设组工作人员薄晓东回忆:“小区本就建筑挤、道路窄,不少居民还围院占地、扩建阳台,日复一日,空间逼仄、道路‘断头’、堆放杂乱,影响通行不说,各种隐患也日渐增多。”

  老军营街道组建了拆除违建专班,进门入户,边走访边推进。居民大都通情达理,也有人谈“拆”色变。西区6号院一户人家圈占门前空地作小院,“这么多年了,这里一直归我家,怎么说拆就拆?”“不光你拆,小区里的违建和窗户栅栏都要拆,你看前面那栋楼旁的路通了,大家不就省得绕远了嘛。”

  讲道理、解心结,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终换得1.6万平方米违建全部拆除。小区道路全面贯通优化,新建的中横巷、菜园西街南巷,串联起整个社区,联通南内环街、双塔西街等城市干道。便捷高效的交通线,极大提升了出行效率和生活便利性,同时还见缝插针,新增绿地2万余平方米、游园15处、彩色健身步道500余米。

  不止于此,设置潮汐车位,新增1052个停车位、28个电动自行车存放区、80组电动车智能充电桩。新建智能健身驿站,实时显示健身时长和消耗卡路里,兼具宜居与智能。

  琐细的数字,似乎很难构建起宏伟的图景,却渗透了满满的群众需求。“记不清开了多少次征求意见会,不管是设计方案、功能规划,还是施工时间、项目细节,凡是涉及到的施工单位、管理部门、商户代表、居民代表、辖区单位代表,有时候还有交警,就坐成一圈商议,只要建议合理都被采纳了。”家住南区8号院的居民张建彪记忆犹新,“就说小区的绿植吧,以前大都是柳树,柳絮太多,我们提出更换树种,设计方就调整方案,更换成930多株国槐。有些小院自己种了枣树、梨树,不愿意调整,那就按意愿保留。”

  “城市更新不是用一套标准生搬硬套,而是共商共议让百花竞放。”迎泽区住建工委委员霍鹏表示,“老军营模式让居民成为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参与带来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扎实根基。”

时尚设计 邓寅明 摄

  样本三 日常与新潮互补

  综合整治让老军营“脱胎”,商圈提升则让小区“换骨”。从服务小区的商业街到辐射片区、引领市区的网红打卡地,成功没有偶然。

  华灯初上,老军营东巷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两边的小吃店琳琅满目,东侧是老饕们熟知的“黄氏大面皮”“张娜绿豆饼”“刘小武锅盔”“姬小伙酸辣粉”,西侧是特色鲜明的“9#面包仓”“白家涮牛肚”“鸡汁豆腐串”等。承载街坊记忆的老店,与面向新人类的新晋网红店,风格各异、招数不同,相同的是每家店都人气满满。不同年龄段的顾客,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心头好”,传统与现代没有隔阂排斥,反倒融合共生。

  老店铺服务居民日常生活,大多得以保留。“我们注重保留老军营原有的烟火气息,同时引入新业态、新经营模式。”项目运营负责人刘凯表示,“通过统一规划、特色招商、规范管理,原本杂乱无章的临街店铺实现了华丽转身。”运营团队对商户实行准入审核和退出机制,确保商业品质的同时,也保持了街区业态的多样性。

  新业态扩大影响、招徕人流,必须多元融合。2024年10月,吉祥里开业迎客。这个生长在废旧停车场上的新型商业空间,集美食、休闲与打卡体验于一身,延续了小区商街的热闹氛围,以更丰富的业态展现独特魅力。复古情调满满的西餐厅、充满匠心的手作厨房……风格独特、品类丰富、节奏明快,为顾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前来探寻美食、拍照打卡,俨然是一张崭新的商圈名片。

  为了持续引流,运营团队营造消费热点,通过网络和短视频传播,提升街区活力和影响力。通过专业策划,大量年轻一代的消费人群来到老军营美食街,很多是被“歌迷之城”“博物馆之城”吸引来并的外地游客。孜然谷羊肉串的经营者赵翠峰说:“过去主要做邻里生意,现在远道而来的顾客也不少,为我们创造了更多发展的机会。”“黄氏大面皮”“刘小武锅盔”等特色店,连锁店已经开遍全市。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老军营小吃街单日迎客超7万人次,特色小吃日均销售额较平日增长200%。老军营片区的商业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对此,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冯小俊说:“老军营商圈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保留市井生活的温度,又注入了现代消费的元素,‘熟悉的陌生感’是吸引力所在。”

  样本四 引导与协同共洽

  为避免“一年新、两年旧、三年回老路”,老军营街道在长效治理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而共治是关键词。

  “我们建立了社区、物业、居民多方共治的机制。”老军营小区第二社区党委书记帅泽朝介绍,社区引导居民成立业主委员会,引入专业物业公司,共同制定小区管理规约,明确各方权责。同时,按照居民意愿,在愿意自治的居民楼院,探索引入信托平台对公共资金的收支统一管理。

  老军营街道在全市率先引入10家社会组织入驻,通过专业支持类社会组织的指导和参与,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参与社区治理、开展志愿服务。太原市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老军营小区开展的活动和项目涵盖社区干部培训、为老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特殊群体服务、社会资源链接等内容。工作人员白娟说:“4年多来,我们调动了1800余名志愿者参与到街道治理中,开展服务活动超过500场、个案服务80余人次,协助组建社区兴趣社团100余个。”

  为实现良治与可续发展,老军营街道正尝试多元资金保障机制,推动社区从“输血式”管理向“造血式”运营转变。

  最近,老军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军打算去外地考察社区运营的先进经验,“街道、社区的职能都有约束,现在服务、商圈有了‘造血’能力,但没有合适的主体,公共资源没法高效运营。”徐军说。该街道正在努力为社区打开瓶颈,通过合理利用停车收费、广告位出租、公共空间运营等营利,定向用于社区公共设施的维护、更新与提升,改变以往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的模式,构建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社区治理新体系。

  如今的老军营面貌焕然一新,更难得的是,邻里间的“温度”也悄然回升。“以前同住一栋楼,几乎不打照面;如今大家经常在一起参加社区活动,聊聊天、帮帮忙,关系自然就近了。”家住北区6号楼的居民代表高曦鹏说。视野开阔,邻里串门更方便,心情也明朗起来,在这儿住了30多年的居民安晓晨笑着说:“墙没了,心近了。”

  太原社科院助理研究员马艺菊说:“老军营小区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治理生态系统,政府引导而不包办,居民参与而不依赖,市场运作凸显活力,是城市更新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记者手记

  未竟之途

  老军营小区的蜕变,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更新,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这种转变体现在从“改房子”到“改生活”,更加注重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从“单项改造”到“系统更新”,硬件改造与软件提升相结合,物理更新与社会治理同步推进;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从大拆大建转向精微改造,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其内在核心是以人为本。唯此,才能既尊重传统,又拥抱现代。当然,这个过程也必然存在各种曲折坎坷、艰难繁复,需要耐心细致,需要大胆探索,需要精益求精,更需要与民同心,有如一条渐近线,可以日趋日近,很难一蹴而就。为人民服务无止境,城市转型发展也是未竟之途。

  所幸,老军营新生折射出这座城市追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努力与决心。在这场影响深刻而久远的城市更新中,太原正在书写自己的答案,如居民所说:让城市更漂亮,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