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山西建投一建集团临汾市绿色能源输配项目:打造清洁供热动脉 守护区域生态底色

临汾市绿色能源输配项目全线从洪洞县恒富北至临汾市尧都区中心城区站,包含97千米能源输配管网和5座绿色能源输配站建设,其中山西建投一建集团负责27.8千米供热管道安装和1座能源站的建设实施。项目建成后,将为临汾市“一城三区”(洪洞县城、临汾城区、襄汾县城)提供绿色能源,预计年供热量达2206万吉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8.51万吨、粉尘排放量131.6万吨,对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勘察科学规划 筑牢地下工程安全基础

针对项目地下环境复杂的难题,项目团队在开工前开展全面摸排,通过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和地质雷达探测等技术,精准定位地下电缆、燃气、供水等各类管线124处,绘制出了详实的地下管网分布图。针对发现的6处关键顶管节点和22处超危工程段,团队组织专家进行多轮论证,为每个施工段量身定制专项方案,确保全线施工“零返工”和“零事故”。

面对跨汾河及屯里桥顶管地下水位高、地质不稳定的难题,团队采用降水井降低水位,配合高压旋喷桩加固土体等工艺,有效提升了施工区域的稳定性。同时,进一步优化工作井支护结构,建立实时监测预警机制,动态跟踪地下环境变化,并配备专业应急抢险力量,形成多重技术保障体系,确保了高水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安全。

聚焦难点精准调度 攻克跨铁顶管施工难关

在跨铁路顶管施工中,面对涉铁审批周期长的实际情况,团队成立铁路协调专班,由项目经理牵头,配备专职人员与铁路局对口部门建立沟通机制,通过提前3个月启动预审程序、同步准备技术方案与审批材料、关键节点驻场跟进等方式,将常规需要3个月的涉铁审批流程压缩至45天完成,为后续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针对路基沉降控制要求高、长距离顶进精度难保障的挑战,施工前团队沿铁路路基科学布设监测点,形成完整密集的监测网络。监测数据通过专业设备实时采集并传输至指挥中心,当发现沉降超过预警阈值时,立即启动预警机制,暂停施工并采取调整措施。施工过程中持续跟踪监测数据,动态优化施工工艺,确保铁路路基始终处于安全状态。同时引入高精度测量设备和自动导向系统,实时监测顶管位置和方向,动态调整顶进参数,确保2528米深顶管精准推进,为列车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创新技术优化系统 提升项目综合建设效益

在热力管道施工中,针对应力过大易发生刚性管道事故这一行业共性难题,项目团队创新应用预制直埋保温球墨铸铁管安装技术。该技术通过柔性连接实现管道依靠自身伸缩调节消除应力,成功将施工效率提升20%、人工成本降低35%,累计降本增效近36万元。基于该技术形成的《长输供热管网大口径承插球墨铸铁管安装施工》工法,兼具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经济环保等综合优势,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项目创新应用智慧供热系统,通过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实现管网运行状态的实时在线监测。系统采用主用光纤与运营商备用光纤的双通道通讯架构,通过测温综合软件平台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能源站控制系统,根据阈值自定义设置的参数,实现温度超限报警、泄漏检测及温变速率预警功能。当检测到异常工况时,系统可自动触发报警机制,同时为每根管道建立完整的电子档案,实现对供热系统特性的精准识别和运行工况的优化分析。通过智能匹配室外温度变化,系统能自动调节热源和换热站的运行参数,真正实现按需供能。目前,该智慧供热系统已形成标准化施工工法并完成上报,为长输供热管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科学组织精细管理 确保项目按期优质推进

针对工程线路长、工期紧的特点,项目团队采用分段平行施工模式,将全程划分为两个独立标段同步推进。通过成立专项工作组,编制可视化敷设路线图,系统优化工序衔接和资源调配,投入3个管道施工班组、4个土建作业班组、3个机械作业班组,配备10余台大型机械设备和20余台专用运输车辆,构建起高效运转的施工网络。

项目建立了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通过制定详细施工计划,明确各阶段任务和时间节点,科学配置人力、物资等资源。在质量管理方面,严格执行质量检验制度,对每道工序进行严格把关;安全管理方面,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完善防护设施等措施,全面提升现场安全水平。同时实行领导带班机制,各级管理人员常态化深入一线指导,全体员工克服严寒酷暑等不利条件,通过细化工序、编制专项方案、每日复盘问题等措施,全力推进工程建设。

项目团队仅用90天完成了恒富北至汾河东、屯里桥至天井村共计8.3公里的管道建设任务。目前,累计完成管网铺设18.3公里,总体进度达66%。项目团队将持续优化施工组织,严把质量安全关口,加快推进剩余顶管节点和管网敷设工作,确保项目优质履约,打造绿色能源输配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