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是西藏自治区首个河谷地区规模化生态建设与修复的标志性工程。山西建投建工集团负责该项目曲水县营造林先造后补工程(二期)建设项目(茶巴拉村)一标段共17个作业区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绿化工作,总施工面积4255.2亩,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林草覆盖水平,优化人居条件,带动农牧民就业,助力美丽幸福新西藏建设。
科技赋能生态修复 创新技术攻克施工难题
面对高海拔地区生态修复面临的气候、环境等作业难题,项目团队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无人机等前沿科技为施工作业提供有力支撑。VR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专业设备构建沉浸式虚拟作业环境,帮助施工人员提前熟悉复杂现场作业条件,模拟各类施工情境,有效提升实战技能和安全意识。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对挖坑、栽种、填土、施肥等全流程进行远程监控,内置的气象监测模块实时采集温湿度等关键环境数据,为苗木生长提供科学依据。在地形陡峭、人工巡查风险高的区域,无人机定期开展空中巡护,极大提高了管护效率和安全性。
针对高海拔地区无人机起降难题,团队应用了高原定制化无人机停机坪技术。该停机坪融合抗风、稳压和通信增强功能,结合5G网络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回传,使无人机调度效率提升60%,有力保障了极端条件下树苗运输、山体巡查等任务的连续稳定执行,构建起高效可靠的“空中生态修复走廊”。
全程严控苗木质量 精细管理保障成活基础
苗木质量是决定绿化成效的关键。项目团队对苗木质量实施全流程严格把控,在树种筛选阶段,优先选用油松、互叶醉鱼草等耐寒耐旱品种,并提前做好高原环境下的驯化处理,通过开挖育苗床、铺设无纺布、土壤消毒、科学施肥等方式,确保苗木逐步适应高原气候。
在运输环节,执行“随挖、随运、随栽”机制,起苗前喷洒PVO水分蒸腾抑制剂,修剪多余枝叶减少水分消耗,全程保护土球完整。种植时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方法,分层埋土,分层砸实,确保根系和土壤紧密连接,同时邀请林业专家对关键技术进行指导,为提升苗木成活率提供专业保障。
构建科学灌溉体系 实施全周期精准养护
项目团队构建了完善的灌溉与养护体系。在智能控制和精准灌溉方面,团队采用太阳能控制系统与滴灌、喷灌系统相配合,通过中央控制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数据和水箱水位,并根据树种特性和生长阶段差异精准分配水量,自动调节阀门开关,实现精准灌溉控制,使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
在养护管理方面,团队采取季节性精细化措施:冬季通过修枝、病虫害防治和冬灌等综合手段提升树木抗寒能力;春季则针对成活率不足区域及时补植,确保绿化效果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通过“智能控制+精准灌溉+季节养护”的综合措施,工程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生态民生协同共进 项目建设带动多方效益
项目坚持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通过吸纳当地农牧民参与种树、灌溉及管护工作,2024年累计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超千万元。在技能培训方面,团队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教授科学种植、灌溉设备操作及苗木养护技术,帮助农牧民掌握造林专业技能,实现从传统务农向职业造林人的转变。这些措施不仅直接增加农牧民收入,更培养了当地生态建设专业队伍,增强了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为高原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项目已完成水箱安装及泵站浇筑工作,PE管施工进展顺利,累计铺设67606米。树坑开挖总数达68万个,并成功种植油松、白榆、互叶醉鱼草等苗木1万株。项目团队将继续保持高效施工节奏,确保后续工程节点按期完成,为高原生态修复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