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略村伏击战示意图(资料图)。
韩略烈士陵园。
西韩略村药材丰收。山西日报通讯员摄
西韩略村全貌。
战地重访
韩略村伏击战
八十二年前,八路军三八六旅十六团在旅长王近山的指挥下,于日军眼皮底下设伏,歼灭由一百八十余名日本军官组成的“战地观战团”。这场伏击战的胜利,如同一记重锤,砸碎了冈村宁次的“必胜美梦”,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历史卡片
韩略村伏击战
韩略村伏击战是1943年10月24日八路军在洪洞县韩略村发起的一场经典歼灭战。
当时,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以“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对太岳根据地进行扫荡,同时组织“战地观战团”赴前线观摩。奉命率386旅16团赴延安保卫党中央的王近山旅长,在洪洞县南、北卦底村获此情报后,决定利用韩略村西南有利地形设伏。
10月24日凌晨,16团四连、五连、六连、九连按部署进入伏击阵地。上午8时许,载有日军的13辆汽车进入伏击圈,八路军随即发起进攻,截头断后将日军堵在公路凹道中,两侧部队同步冲锋。激战一个多小时后,13辆汽车全被烧毁,180余名日军除3名漏网外全部被歼,被歼日军中含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1名、大佐联队长6名,其余为中队长以上军官,并缴获大量物资。
此战粉碎了日军“铁滚扫荡”计划,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肯定,毛主席称赞王近山“勇敢、果断、有胆略”。延安《解放日报》称其“创造了在敌占区伏击战的光辉范例”。1960年2月,洪洞县人民政府在伏击战旧址西侧修建烈士陵园,纪念牺牲的20余名先烈,该遗址现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在洪洞县曲亭镇西韩略村的黄土高坡上,韩略战斗遗址及烈士陵园静静矗立。82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伏击战——八路军386旅16团在旅长王近山的指挥下,于日军眼皮底下设伏,歼灭由180余名日本军官组成的“战地观战团”,一举粉碎了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铁滚扫荡”计划。
王近山将军的事迹后来被改编成抗战影视剧《亮剑》,剧中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带兵伏击日本军官“战地观战团”的原型正是王近山,他所展现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寻访抗战遗址 重温热血传奇
韩略战斗遗址及烈士陵园内,松柏环绕,庄严肃穆。当地干部群众怀着崇敬之情,守护着这片承载着光荣与牺牲的土地。
“当年,就在这里,八路军战士们以无畏的勇气和智慧,给了日军沉重一击。”西韩略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培杰站在当年的伏击地点,向记者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这条临屯公路是日军的重要运输通道,也是他们的‘得意防线’。但咱们的八路军,偏偏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设下了天罗地网。”
据杨培杰介绍,西韩略村地处临汾至屯留的公路要冲,距日军“扫荡”指挥部所在地临汾25公里,周围日军据点密布,运输队日夜穿梭。然而,正是在这看似“固若金汤”的敌占区核心,八路军发现了战机。16团指挥员在实地勘察后敏锐地发现,临屯公路两侧两丈多高的黄土陡壁,中间仅容一车通行,东端炮楼因土垣遮挡存在大片视野盲区,形成了典型的“灯下黑”伏击场。而当地深厚的群众基础,更是为战斗提供了有力保障。
“那时候,咱们村的男女老少,都一心向着八路军。民兵们负责封锁道路,妇救会为战士们保障后勤,就连孩子们也爬上树梢监视敌情。”杨培杰感慨地说,“没有群众的支持,这场战斗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10月24日凌晨,王近山的部队早早埋伏在公路两侧玉米地里,玉米地高出公路六七米,正是打伏击的好地方。24日上午8时许,13辆汽车组成的日军车队缓缓驶入伏击圈。随着王近山一声令下:“打!”信号弹划破天际,战斗瞬间打响。六连官兵率先炸毁末尾卡车,堵死日军退路;九连集中火力射向头车。被压缩在“死亡走廊”里的日军慌乱跳车抵抗,却被两侧陡壁上四连、五连的密集火力压制。
一个多小时后,战斗结束。13辆汽车全部化为火球,180余名日军军官除3人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当日军战机闻讯赶来盘旋轰炸时,参战部队已在当地群众掩护下,带着战利品隐入青纱帐,消失得无影无踪。
讲好抗战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
韩略村伏击战的胜利,如同一记重锤,砸碎了冈村宁次的“必胜美梦”,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洪洞县各部门积极挖掘抗战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弘扬抗战精神,让这段历史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强大动力。
洪洞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周颖峰表示,近年来,洪洞县充分利用韩略战斗遗址等红色资源,打造了一批红色旅游线路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修缮遗址、举办主题展览等方式,生动展现韩略村伏击战的历史背景、战斗过程和重要意义,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感受抗战精神的力量。
如今,韩略烈士陵园已成为干部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家通过现场观看和讲解,重温当年的战斗场景,接受红色教育洗礼。“每次来到这里,看到先辈们英勇战斗的事迹,我都深受感动。这种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洪洞县曲亭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王崇平说。
铭记,不是为了简单的复刻记忆,而是激励人们团结奋斗、继续前行。据了解,目前,洪洞县正在进行对韩略烈士陵园修缮提标的规划,对战斗原址进行保护和恢复,建设韩略村伏击战纪念馆和纪念广场,运用5G+VR技术等开发红色研学课程,打造红色研学基地示范点。当地还注重通过文化活动传承抗战精神,举办文艺演出、主题演讲、祭扫烈士墓等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激励全县人民不畏艰难,奋勇前行。”周颖峰说。
弘扬抗战精神 谱写发展新篇
站在西韩略村的黄土高坡上,远眺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韩略村伏击战所铸就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依然在这片土地上闪耀着光芒。如今的槐乡儿女,正以昂扬的姿态,传承着先辈们的精神,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十里外的华翔智能科技产业园,机械的轰鸣声正将历史的硝烟化为奋进的鼓点。在厂房内部,先进的机械臂精准且迅速地抓取、焊接,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高效。整个生产车间里,数字化、智能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大屏幕上的数据实时跳动,精准地监测着设备的运行状态,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该企业生产的压缩机核心零部件,占据了全球25%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省首家上市的民营装备制造类企业,在行业内居于领军地位。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全球华人寻根圣地。新建的洪洞小吃城位于景区附近,这里汇聚洪洞本土小吃60多种,还有农特文创展销档口、网上直播间、儿童游乐区域,年交易额达2000余万元。在这里,一口美食唤醒家乡味道,一门手艺便可搭上致富快车。
今年夏天,洪洞县兴唐寺乡中镇霍山景区格外热闹,一拨拨游客专程来这里享受清凉。当地村民开民宿、卖山珍、做手工,收入可观。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与文化资源,兴唐寺乡的生态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摄影爱好者聚焦山间美景,游客们穿梭于山林,体验山珍采摘的乐趣。当地积极探索“生态+文旅+康养”融合路径,兴唐寺乡正逐步成为周边乃至远方游客心驰神往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英雄的故事从未远去,它融入了智能生产线的每一次运转,藏进了游客品尝美食的每一声赞叹,写在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每一张笑脸上。在这片被英雄鲜血浸润的土地上,洪洞人民正以不息的奋斗,让昨日的丰碑与今日的新篇交相辉映,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行。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铭记
敢于亮剑 浩气永存
82年前,洪洞县一处小村落因一场伏击战,让日寇为之胆寒,令天地为之色变。如今独存一座陵园,松柏岁岁长青,英雄故事永存。这个村庄现在叫西韩略村,著名的“韩略村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
8月12日,秋阳照耀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担任西韩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选调生谭麒豪再次来到这里,他指尖轻抚碑文中“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四日”的刻痕。驻村两年间,当地村民用乡音一遍遍讲述,让他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那天拂晓,薄雾还没散尽,王近山带领的16团战士们已像壁虎般贴在临屯公路两侧的陡壁上。8时许,信号弹突然在天际炸开。六连的机枪率先嘶吼起来,最后一辆卡车的轮胎瞬间瘪下去,冒着黑烟横在路中央。五连指导员郑光南看着战友们被日军的掷弹筒压制在土坡后,毅然抱起一捆手榴弹冲了出去。
冲锋号一响,附近9个村的民兵随大部队冲向敌阵,民兵杨玉秀爬上敌人的汽车,摸出怀里的手榴弹投向日军;民兵李志礼的铁镐砸在日军士兵的钢盔上时,发出沉闷的响声,他夺下鬼子的东洋刀,在厮杀中英勇牺牲;附近村里的民兵老乡也拿来菜刀、棍棒、锹镐参战。激战仅一个多小时,日军观战团车队就被我军歼灭。
这是一场极为漂亮的歼灭战,敌人13辆汽车全部被烧毁,180多名敌人除3人漏网外其余全部被歼,并缴获了诸多战利品,是粉碎日军对我太岳根据地“铁滚扫荡”的一次决定性战斗。
石碑无言,松涛低语。八十余载光阴流转,当年的高地炮楼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那不屈的呐喊,却穿透了岁月的烟尘,回荡在这片热血浸染过的土地上。
赓续
战地新绿 希望之光
8月12日,西韩略村的清晨,阳光洒在大地上,沿着田埂向西南走去,一大片药材地里,村民王勤正弯腰察看药材的长势,这片曾见证烽火硝烟的土地,如今孕育着郁郁葱葱的希望。
“我种了15亩药材,一亩地能有8000元左右收入。”他掐下一片黄芩叶说,“村里正请人教我们做养生茶,往后人们来参观战斗遗址时,还能品尝战地里长出的‘健康味’。”
强村富民药材加工有限公司位于西韩略村村委会大院,走进车间,只见崭新的烘干机已经安装就绪。西韩略村党支部书记胡春艳抚摸着锃亮的机器,眼里闪着光:“加工后的药材每斤平均能卖到30元,机器一开,15个乡亲就能在家门口挣钱。”
公司成立后,西韩略村以中药材产业为核心,聚焦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全环节,在现有基础上逐步配置杀青机、清洗切片机等设备,形成标准化初加工生产线,推动全链条提质增效,不仅提升当地中药材的附加值,还实现村民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双赢。
不远处,几户农家正忙着平整院落。胡春艳告诉记者,这里将建起研学基地,联合村里家庭农场及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农户共同开发。基地突出红色地域标识,通过实景讲解、史料展示等方式生动再现韩略村伏击战的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同时,该村打造中药材种植体验区、农耕技艺展示区,人们既能在复原的战壕边聆听八路军伏击日军的光辉事迹,也能亲手种下一株柴胡,感受从烽火岁月到田园牧歌的变迁。
胡春艳望着忙碌的村民,语气坚定:“我们要让年轻人知道,当年战士们用生命守护的每一寸山河,如今正生长出沉甸甸的希望。”
记者手记
精神丰碑 激励后人
走在韩略烈士陵园,松柏低垂,空气沉凝,汉白玉烈士墓泛着冷润的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诉说着英雄的故事。烈士墓侧面刻的是当年战斗的场景,八路军战士面对敌人怒目而视,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石面上跃下来。
陵园东面是一条长长的黄土沟,西韩略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培杰指着脚下的沟壑说:“这就是韩略村伏击战旧址。”两旁陡壁,高处三四丈,低处也有两丈多,延伸约一里远,是理想的伏击阵地。如今沟里长满郁郁葱葱的杨树、枣树等,再往远处是村民的玉米地、药材园。82年前,16团的战士们趴在陡壁上方等待战机。如今峭壁仍在,只是被丛生的酸枣林覆盖。走近一点,伸手触摸那些凹坑,指尖传来坚硬的触感,好像回到了当年子弹呼啸的战场。
最触动我们的是五连指导员郑光南的事迹。在韩略村伏击战激烈的战场上,局势一度陷入胶着,一挺机枪喷吐着火舌,封锁住了五连战士们前进的道路。郑光南深知,每耽搁一秒,敌人就可能获得更多喘息之机,后续战斗也将愈发艰难。他眼中燃起怒火,弯腰抱起手榴弹,在枪林弹雨中快速向敌人机枪阵地冲去,拼尽全力将手榴弹扔了出去,却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壮烈牺牲。他的英勇事迹,成为韩略村伏击战中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激励着无数后人奋勇前行。
如今,很多群众都会带着孩子来到烈士陵园,向孩子们讲述王近山将军的事迹、讲述16团战士在峭壁间潜伏的坚毅、讲述那个用生命炸开通道的指导员郑光南。英雄的故事口耳相传,就像种子落在泥土里,在新时代长出新的枝芽,也时刻提醒着后人:和平来之不易,英雄精神永存。(郭玉琴 杜春春)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山西日报记者冯思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