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综合信息
 

【英雄山河·壮丽三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融媒报道】铸剑黄崖洞 激荡太行魂

黄崖洞。

黄崖洞。

黄崖洞“瓮圪廊”新景。

八一式马步枪雕塑。

黎城县城一隅。(图片由山西日报通讯员贾步青摄)


战地重访
黄崖洞保卫战

  黄崖洞兵工厂曾集结了八路军中最优秀的军工科技人才、技术工人和最英勇的守卫部队。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日军向黄崖洞兵工厂屡次进犯,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和第一二九师四个团发起黄崖洞保卫战,歼敌一千三百余人,创造了抗日战争中敌我伤亡对比的新纪录。

历史卡片
黄崖洞保卫战

  1941年10月,日军纠集7000余人“扫荡”太行区,向八路军总部、第129师师部所在地武乡、黎城、涉县一带围攻,企图以“捕捉奇袭”的战术,捕捉八路军首脑机关,摧毁军工设施。

11月11日,日军以“反转电击”的战术,向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发动猛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和第129师4个团投入保卫战斗。特务团团长欧致富率领所部,凭借高山险隘,与敌激战8昼夜,打退敌人数十次攻击,创造了抗日战争中敌我伤亡对比的新纪录。


太行山脉中,有这样一片区域,悬岩绝壁绵延数十公里,平地而起却扶摇云霄。在它纵横交错的道道峡谷中,有一道尤其特别,周边山崖伟岸,峭壁皆为黄色,被称为黄崖山,内有黄崖洞,这里是八路军总部兵工厂旧址,也是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战场遗址。

这里创造了抗日战争中敌我伤亡对比的新纪录,也以宽厚和忍耐记录了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铭刻着大国铸剑的砥砺与荣光。

兵工摇篮

  秋风送爽的日子,我们来到了这里。入口处,映入眼帘的是八一式马步枪雕塑,它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1939年,抗战时期八路军在敌后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诞生于此。”讲解员武梦柯站在纪念碑前介绍。跟随她的脚步,穿过一线天“瓮圪廊”,来到黄崖洞烈士纪念碑前。清风徐徐,山谷幽幽,阳光折射出斑斓的色彩,四野肃寂,无言地讲述着那些铿锵而悲壮的故事……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这句来自《保卫黄河》的歌词,是激荡至今的豪迈,也是当年八路军武器条件过于简陋的真实写照。没有体系化军火供应,弹药的匮乏始终困扰着我党抗日武装。早在1937年10月,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和朱德,“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1万只,主要方法自己制造。”在哪里造?这个问题交给了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

一年多后的一天,这位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在地图上发现了一个叫黄崖洞的地方,要进入黄崖洞只有一条狭长的通道,这条通道为“S”形,长1.5公里,两旁壁立千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黄崖洞在太行绝壁的半山腰上,高25米、宽20米、深40米,可以装下两个连的兵力,易守难攻,而且干燥凉爽,适宜存放军火武器。黄崖洞周围1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是一片名叫水窑的山谷,林木茂密,十分隐蔽,非常适合盖厂房。这也显示了左权过人的军事才能。

时过境迁,却又好像历历在目,我们分明看到他疲惫的身影席地而坐,以石当桌,就着晚霞的余晖勾勒着兵工厂的布局。这布局在5个月后就变成了现实:黄崖洞内驻军,水窑谷建厂房,12栋房子,总面积6000平方米,最大的钳工房1000多平方米,两层结构,楼上住人,楼下生产。

“后方多生产,前方少牺牲”,这样的标语被写在厂房上,至今仍有印记,岁月中彻夜不眠的灯火,是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浇灌,那时制火药会在身旁挖个坑,应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产量最高时达到每月3000发炮弹,后来还造出一种名叫“八一式马步枪”的新式武器,让八路军战士如虎添翼。

战斗典范

  当时,作为八路军在敌后最大的兵工基地,黄崖洞兵工厂的武器弹药年产量可以装备16个团。这样的发展,使日本侵略者感到恐惧。1941年11月,日军纠集其号称“钢铁大队”的三十六师团的5000余众,分几路进犯黄崖洞,妄图摧毁我兵工厂。

11月11日开始,日军向黄崖洞、水窑地区进攻,后又强攻南口七连阵地、转攻桃花寨四连阵地。八路军战士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连连击退敌人的攻击。16日晨,日军再度发起攻击,用喷火器烧毁了水窑口的核心工事。此时,鉴于兵工厂职工和部分机器已安全转移,守卫分队在埋设地雷后于当夜撤出战斗。19日破晓时,八路军最终收回了黄崖洞兵工厂几乎所有阵地。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承载过荣光,每一个山头都浸透着烈士的热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第一代讲解员崔韶光告诉记者。

一条“瓮圪廊”峡谷,是进入黄崖洞的唯一通道。沿着“瓮圪廊”峡谷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小司号员崔振芳烈士坚守过的工事掩体和“断桥”阵地。

1937年,年仅13岁的他就参加了八路军,14岁被调到总部特务团司号班学习司号通信技术,16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在7连当司号员。黄崖洞保卫战打响后,崔振芳几度请缨要把守黄崖洞的唯一通道——南口。在那里整整7天7夜,崔振芳孤身战斗在陡崖上,居高临下,投出了120多枚手榴弹,炸死敌兵数百人。最后,所有的手榴弹都投光了,人也累得爬不起来了。这时他听到了增援部队赶到的呼喊,使尽力气刚站直身体准备迎接战友,不料却被一块炮弹崩起的石块击中了喉咙,顿时血流如注……

王振喜烈士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当日军主力向我兵工厂中心工事的阵地猛扑过来时,坚守工事的王振喜班长带领11名战士,从三面扔出手榴弹、滚雷,毙敌70余人。遭受重创的日军用火力掩护几个火焰器射手抵近中心工事,狂喷火焰,最终王振喜等12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浩气长存

  地壳相对运动,将太行山中脉的山岳切裂开来,又因成千上万的风雨瓢泼,将这些石英砂岩和页岩层的本色磨去,成就了这一片壮美独特的黄崖峡谷。千仞绝壁,险峻天生,这方天险矗立太行山中,为数千年间往来旅者诉说着造物之玄妙。

如果没有战火,也许深处其腹地的黄崖洞依旧安享着隐世的寂静。历经战火淬炼,饱尝民族荣辱,如今,它已收敛光芒、重归于静。但,我们不能忘记。

1942年9月,为纪念在黄崖洞保卫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这里修建了一座烈士公墓,并建起一座7米高的纪念碑,碑文上刻着43位烈士的英名和原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撰写的碑文。1971年,当地又修建了“黄崖洞保卫战殉国烈士纪念塔”。

在黄崖洞烈士陵园对面沿崖壁修建的一所老屋中,住着一位年过八旬的守陵人,他叫赵乃堂。自1991年开始,他每日清晨都会拿着扫帚和毛巾来到这里,擦拭墓碑,打扫陵园,至今已持续了34年。

赵乃堂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和两位叔叔,当年曾为八路军运送粮食、打扫战场,参与了黄崖洞保卫战后的烈士安葬工作。“父亲没啥文化,他活着的时候一直告诉我不能忘了这些英雄。这么多年守护烈士,已经习惯了。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在这守下去。”

传承不止于此。经过多年打造,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依托7平方千米核心区域,将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重点打造兵工厂旧址、保卫战遗址遗迹及烈士陵园等100余处纪念设施,形成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

以红色资源为核心,黄崖洞持续推进“文旅+教育”融合,并在传统节庆、历史纪念日等节点,推出“红色浸润·铸魂育人”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黄崖洞文化旅游区经营办公室主任张斌全明显感受到了游客的变化,“以前大多是来逛逛自然风景。这两年大家的需求不一样了,围绕兵工厂的提问越来越多,都想听红色故事。园区每天举行的升旗仪式、缅怀仪式,游客们都积极参加。”

为更好传承红色精神,黄崖洞文化旅游区还加强红色课程创新性研发,与多家党政干部学院合作制作了《烈火中永生》等红色培训课程,通过访谈教学、现场教学、视频教学、课堂教学,在寓教于游中,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铭记
在沉浸式研学中接受精神洗礼

  “侦察排报告,前方垭口发现敌军踪迹!”来自邯郸实验中学的初二学生,此刻正以“三连长”的身份排兵布阵。他身后的“战士”们或调试着自制的发报机,或用沙盘推演着战术。

这场以黄崖洞保卫战为蓝本的沉浸式研学,是北京一家国际旅游有限公司与黄崖洞景区携手打造的研学新范式。

京长对口合作3年以来,黎城县与石景山区紧紧围绕“黎城所需、石景山所能”,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开展重点领域专项合作,在招商引资、人才交流、文旅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两地的共同推动下,借助石景山区的智力资源,充分挖掘黎城红色文旅优势,积极引入专家智库,谋划适合黎城的爱国主义军工研学课程,成功化解了研学基地发展中的瓶颈难题。目前已打造《决战1941》《少年强国》《神奇兵工厂》三套主题课程。

课程诞生的背后,是京长两地教育智慧的深度融合。黄崖洞景区军工研学课程负责人刘江回忆道,自去年6月份以来,相关团队赴京,与军事博物馆专家、教育学者开展座谈,结合黎城特色,“红色基因+军工科技+青春表达”的基本课程框架逐渐浮现。北京课程研发组将军事战略思想转化为青少年易接受的情景任务,黄崖洞景区则以开放姿态成为创新试验田,将部分核心展区改造为研学专区,形成“北京研发+山西落地”新模式。

在《决战1941》课程中,每个班级都是一支“独立连队”。学员们通过抽签决定身份:连长要研读书籍制定战略,工兵排需用杠杆原理破解地雷阵,卫生员则要背诵战场急救口诀,更神奇的是三维沙盘系统,能让学员在虚拟战场与真实遗址间自由穿梭。“弹道轨迹和沙盘推演得一模一样!”长治五中的一名学员化身“侦察兵”,在模拟投弹对抗环节惊喜连连。

数据印证着创新的成效。目前,黄崖洞景区已经让近8000名学员在新的研学课程中感悟红色文化,接受抗战精神的洗礼。

赓续
以文塑旅 欣欣向“融”

  在黎城,春可赏花、夏能避暑、秋观红叶、冬享温泉,这四季不同的惬意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近年来,该县通过一系列文旅项目,不断推动红色、绿色、原色三色旅游发展,致力于打造“红绿辉映·山水黎城”的品牌形象。其中,源泉村的文旅项目发展尤为突出,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典范。今年上半年,黎城县累计接待游客4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9亿元。

沿着黎城县城往北而行,穿过林海,泉水叮咚作响,太行丹泉田园小镇便展现在眼前,绿水青山与小桥人家相映成趣。这里白墙墨顶,古色古香,乡村文明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为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依托黎城的红色文化与山水田园资源,以“亲子+研学”为核心,融合乡村体验、休闲度假等多元业态。以“源泉水资源”为纽带,打造起集红色研学、亲子娱乐、自然科普、生态休闲与乡村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年接待能力30万人次,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

黎城县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亮点,先后推动建设了风光旖旎的文化商业街、趣味十足的萌宠乐园,以及野奢民宿和房车露营。野奢民宿、古文化商业街及科普研学乐园等项目的建设,不仅深入挖掘了当地的红色历史文化,更在保留原有文化韵味的基础上,突出了文旅特色,为游客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休闲方式。

今年以来,黎城县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态势愈发强劲。通过旅游推介会等平台,推出了季节性体验产品,提升了黎城文旅品牌的知名度。与中铁旅、中青旅等达成合作意向,并与央视10套“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达成宣传合作,进一步拓宽了市场渠道。同时,实施了抗大总校霞庄旧址等红色旧址的保护工程,推动了红色旅游的集群化发展。此外,黄崖洞文化旅游区5A级创建工作的开展,也进一步完善了景区配套设施,提升了红色美丽村庄的建设成效。

记者手记
那些印迹
历久弥新震撼心房

  回到百年前,黄崖洞这处“洞天福地”,即使最为人声鼎沸时,大抵也不过就是为行脚客避雨遮风,或是给山中隐士充作乘凉所。可在80多年前,这里却成了为抗击外侮的将士们锻造神兵利器的隐秘宝库。

在黄崖洞兵工厂陈列馆,悬挂着一支八一式马步枪的照片。这支工艺朴素的步枪,是黄崖洞兵工厂1940年研制生产的第一批步枪之一。作为我军研制的首批制式步枪,它见证了人民军工从无到有的创业史。

也是这里,开创了抗日战争中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这是当年进驻设防于此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创造的典范,这个团又被称为“朱德警卫团”。

“桃花寨上无桃花,黄崖洞下有黄崖。英雄魂魄千古在,战鼓催开胜利花。”这是一首在黎城县黄崖洞一带传唱的山歌。80多年后,硝烟散尽,山清水秀,但黄崖洞仍以当年的激荡和豪勇震撼着我们的心房,也许穿越了历史的硝烟,纵横的英雄气息仍在驰骋。

两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1集团军“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官兵代表,把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中位列百面战旗之首的“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战旗,送回黄崖洞。

而今,黄崖洞则带着它的奇伟和壮烈,成为一座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丰碑,矗立于新时代,见证着国泰民安。(李家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