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源远流长,而类型丰富的传统民居又是其中最多彩多姿、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它既有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也有黄土高原上雄浑的“太行川寨”;既有田园山水的优美宁静,也有西江苗寨的古老与神秘。它不仅是见证历史发展的一块“活化石”,也是触摸中华文化渊源和沧桑变迁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在梳理中国传统建筑智慧的同时,本片还对如何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包括更为本质、更具指导意义的传承理论和原则,如建筑文化的三大传承主线:自然、人文、技术;“形”的传承、“神”的传承、“形神兼备”的传承;适应性传承、创新性传承、可持续性传承等;也包括更具操作性的传承方法和要点,如建筑肌理、应对自然环境、空间变异、建造方式、建筑材料、符号特征六方面的传承方法;同时展示、分析一些现代建筑探索与传承的案例,既有比较成功的,也有比较失败的,并提出应防止的误区。
庭院式建筑一直是人们求得生命安顿的主流民居形式。北京市东城区,胡新宇和他的志愿者团队正在对传统四合院进行全面的测绘。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党家村的党庚德一直希望恢复自家合院厅房上的藏书阁。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拉夫旦村集体搬迁,杰扎西正在指导村子各家新的庄廓院的建造。云南省大理周城,小白回到了祖传的白族合院中,开始了对古法扎染的探寻。在传统的民居形制四合院落中,有亲情的温暖,人伦的秩序,也有对天地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一切都顺应着自然的节奏。
北方合院式与南方干栏式交流融合,形成了长江以南广泛使用的一种民居形式,厅井式。各地厅井民居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自古以来的富庶使得苏州同里民居极富江南风韵。有着尚古之风的金华民居,木雕技艺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成为民居建筑鲜明的地域特征。宗族文化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使得徽州古村落的厅井式民居逐渐自成一派。湖南、贵州等地的自然、人文条件,塑造出窨子屋独特的样貌特征。潮汕传统民居讲究趋吉避凶、装饰华丽繁复。厅井式民居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农耕时代南方中国理想的家园。
为保家族平安,人们创造出了带有防御与居住兼备的大型民居建筑,聚族而居。人们把这种生存智慧,直接表现在他们居住的建筑中。江西赣南燕翼围堪称赣南客家围屋的代表。其建造年代久远,建筑布局的严谨,防御性能突出。分布在广东省梅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围龙屋是客家族群另一种聚族而居的封闭式大型民居,其整体构图表现出强烈的内聚性。高山的层层阻隔,赋予永泰人协作共进的精神,庄寨聚族而居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最好展现。闽西南的土楼既能以最小的土地容纳尽可能多的人口,又使家族凝聚力得以增强。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潮湿地区的民居形式,被众多少数民族沿用至今。苗家人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就地取材,创造出了美观而又耐用的苗族吊脚楼。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云南翁丁,隐匿在热带雨林深处,佤族古老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形制仍然完整地被保留了下来。龙脊的古壮寨地处越城岭山脉的西南麓,这里的壮族民居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从多雨潮湿的长江流域,到山高坡陡的西南山区,干栏式民居这种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风土建筑,成就了一处处人文地理的壮美景观。
我们的祖先从穴居、到半地穴居,逐步学会建造窑洞民居,充分地利用自然条件,让居住环境与自然协调。山西省忻州老牛湾的石片窑,用黄河冲刷形成的石片垒砌起来,有着古朴厚实的美感。陕西省榆林市赤牛坬村自元代设村时起,靠山窑就是世世代代赤牛坬人理想的家园。河南省三门峡市官寨头村地坑院,整个建筑卧于大地之中,是中国“天地相融”,“天人合一”的智慧结晶。隐匿在崇山峻岭的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阳泉市东峪井村自明代建村时起,人们就以山区盛产的青石建造石头窑洞。黄土高原上一座座窑洞,凝结着先人们对家的理念与期盼。
碉房民居的出现,与严酷的生存条件息息相关。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这里的人们在长期半农半牧的生活中,慢慢发展出一种外观方正具有较强防御功能的民居建筑“碉房”。四川省阿坝州桃坪羌寨,羌族的先民们依靠古老的生存智慧以当地的石块和黄泥垒砌起羌族碉房,错落有致,户户相连。云南特有的民居建筑土掌房,自家屋顶是邻居家的前院,节约了山区有限的土地资源。广东开平,早在400多年前,人们就建造碉楼防洪防匪。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对自然的最小扰动为原则,使得人和自然形成了和谐共生的机制。东北森林里,游猎民族打猎时搭建起简便的临时建筑撮罗子。内蒙草原上,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因循古朴节俭、简便易行的理念,精心打磨蒙古包。青海牧区,藏民频繁的迁徙和居无定所,使得移动的帐篷成为了最适宜的居住方式。广西北海,捕鱼为生的“疍民”生于江海,以舟楫渔船为居住的家园。人们以天为幕,以草原和大海为席,守护着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家。
宗祠作为农耕时代中国城乡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始终是中国人的亲情纽带和精神家园。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以叶姓为单一姓氏的血缘村落,是农耕时代中国传统村落与宗族文化相伴相生的范本。古时北方多战乱,许多南迁的贵族纷纷在徽州择地建村,单姓村落千百年的繁衍生长,使中国传统的宗族文化,在这里愈发根深蒂固。潮汕人闯荡海外,业有所成后纷纷回到家乡建房修祠,寄托他们眷恋乡土之情。尽管时移势迁,宗祠的地位已不复从前,但它依然以这样的方式,凝聚中国无数个血缘族群。
住宅成群而发展为村落,文化的传承在古老的村庄里代代延续。山西省阳泉市润城镇中庄村布政李府是中庄村最大官宅建筑群,它的街巷和建筑依照棋盘布局,形成独立而又相对封闭的院落体系。安徽黄山徽州区呈坎村始建于三国时期,经过代代营造、传承,完整保存了宋、元、明、清时期众多传统建筑。云贵高原屯田定边而逐渐形成的众多军屯村落,渗透着征战异乡的汉族将士守望家园的无尽乡愁。滇西南古老村落的世代村民,以千百年的留守诠释着另一种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村落所蕴涵的文化和技艺是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传统古镇的复兴是重新发现和感受中国传统建筑魅力的过程。地处黄土地带的山西大阳镇,古镇人尊重传统的生活态度,让大阳镇成为了“中国古城镇的活化石”。徽州人在渔梁段垒石为坝,渔梁古镇由此兴起,并将徽商的传统发扬至今。地处贵阳南郊的青岩古镇因明朝屯兵而建,由军事城防演化而来的山地兵城已经变成风韵独特的宜居古镇。横断山脉地区沙溪古镇的复兴,是一次用现代建筑技术复兴传统中国的尝试。富饶的杭嘉湖平原孕育出的乌镇,完整地保存中国水乡古镇的风貌,成为了传统古镇复兴的新样本。
中国传统建筑
1 和玺彩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皇家装饰艺术
2 什么是“五脊六兽”?
3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风水哲学
4 抄手游廊——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5 积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追求
6 月梁之制:中国古建筑富有力度感的装饰趣味
7 中国传统建筑动物纹瓦当的纹饰
8 中国传统建筑里的数字智慧
9 旋子彩画——中国传统装饰元素
10 中国传统建筑大门上的金属门环
11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龙文化
12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环境观?
13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14 闽南红砖古厝——极具地域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
15 中国古建筑营造:屋面“席”背做法
16 中国传统建筑中龙的踪影
17 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与布局
18 山墙样式赏析——中国传统建筑营造
19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变通
20 中国传统建筑中民居的类型
21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井布局
22 门簪之美: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门构件
23 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堂的设计
24 立木建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25 江南三大名楼——中国古代楼阁建筑艺术
26 窑洞——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黄土文化”
27 浅谈传统建筑中的用材智慧
28 中国传统建筑中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29 “似庙非庙,似宅非宅”丨中国传统建筑之会馆
30 龙柱石雕: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装饰形式
31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窗装饰
32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牗两相
33 上房揭瓦——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知识
34 中国传统建筑会馆的特色
35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庙坛建筑
36 中国传统建筑各朝代的彩画变化
37 中国传统建筑--福建古厝的四大特征
38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动物纹瓦当发展
39 萧墙锦绣——中国传统建筑影壁(二)
40 萧墙锦绣——中国传统建筑影壁(一)
41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大木作
42 传统建筑小木作与吉祥类纹饰
43 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体系
44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空窗与盲窗
45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雕花艺术
46 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
47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精巧美
48 中国传统建筑的自然和谐美
49 中国传统建筑的第五立面
50 川藏线上的特色民居
51 中国传统建筑中,蕴藏着怎样的现代之路?
52 和西方建筑发展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有什么特征?
53 一体化联动保护传统建筑和传统营造技艺
54 《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纪录片专家座谈会召开
55 “中庸之道”是如何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
56 浅谈明清建筑花窗中的汉字图形装饰
57 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分集剧透
58 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首播
59 院落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
60 一砖一瓦古韵悠然——中国传统建筑材料
6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古代传统室内设计之美
62 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有哪些异曲同工之处?
63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气候特征
64 中国传统建筑——闽南古厝的建筑艺术
65 汉字与建筑,穿梭千年的不解之缘
66 中国传统古建筑——影壁中的姓氏
67 华表——中国传统建筑小品
68 中国古建筑文化中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
69 中国古建筑营造——传统家具中的明榫与暗榫
70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意境
71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的布局与空间结构
72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有哪些?
73 中国传统建筑构件——屏门的特点
74 中国传统建筑中所用到的木作工具
75 古建筑翼角椽到底该如何布置?
76 中国传统建筑民居发展脉络及类型
77 中国传统建筑高度有什么讲究?
78 中国传统建筑——历代瓦作营造知识全总结
79 建筑风水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所独有的艺术
80 浅谈中国古建筑民居中天井的智慧
81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窗棂纹样元素
82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对家具有何影响?
83 漳州石牌坊——闽南石雕的精品
84 中国建筑亭子之美,杭州西湖边有哪些亭子?
85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中,青砖的砖墙砌筑艺术!
86 从《红楼梦》中贾府,看古代贵族隐形戏台背后的深意!
87 龙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中龙的装饰艺术
88 格扇门——传统建筑装饰构件
89 浅谈古代元气学说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关系
90 石狮子——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装饰物
91 浮雕之美——中国传统建筑上的雕刻艺术
92 中国传统建筑风雨桥——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
93 想要学习古建筑的朋友,可以参考的书籍推荐!
94 雕刻精美的影壁——走进中国传统建筑设计
95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照壁,一看就知道这家姓什么?
96 中国传统建筑砖雕工艺:一块砖,一片艺术天地!
97 中国传统建筑对中国古典家具的影响
98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窗棂的分类与美学
99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石狮子的历史与发展
100 中国传统建筑石构件台基的分类有哪些?
101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青砖的应用与特点
102 屏门:中国四合院中常见的古建筑构件
103 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更好地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材料?
104 中国传统建筑关于遮阳,是如何处理的?
105 “千古萧墙”——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艺术
106 中国古塔——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
107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构件——“飞罩”的艺术魅力
108 大门构件门簪——中国传统建筑高超的营造技艺
109 闽南古厝——中国传统建筑民居“红砖文化区”
110 藻井天棚——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代表
111 隔扇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构件之一
112 如何打造中国建筑?
113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想
114 中国传统建筑石牌坊的制作施工步骤
115 传承中国建筑文化,见证着时代精神!
116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构件元素——飞罩
117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明清官式建筑的色彩搭配
118 中国古建筑的屋脊曲线,是如何设计的?
119 瓦当——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艺术之美
120 中国古建筑瑰宝——照壁的文化艺术
121 中国传统建筑照壁(影壁)在四合院中的运用
122 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古建砖雕
123 晋北之美——中国古建筑的宝藏之地
124 古建中国传统建筑雕刻艺术--徽州砖雕!
125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吉祥元素与建筑设计
126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门文化之如意门
127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建筑艺术珍品之天坛
128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建筑风水百字铭
129 以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重识中国文化!
130 中国传统建筑之历史文化沉淀的“牌楼”!
13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琉璃瓦的世界
132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闽南地区的“屋顶文化”
133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
134 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的阴阳情结
135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日本的流传与发展
136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137 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138 中国传统建筑中关于瓦的知识
139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在哪?
140 首届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年会暨古建筑装饰艺术作品展在西安举行
141 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特色?
142 住建部开展中国传统建筑名匠认定工作
143 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
144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
145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知识集锦
146 专家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