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1月1日电(王梦佳)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身影,出现在古迹旁、城市街角与乡野间,成为流动的风景;陈醋与美式咖啡碰撞,迸发出新奇口感;戴上VR眼镜,在博物馆身临其境触摸古时风华……传统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年轻姿态融入大众日常。它们不再只是书本里的符号,而是通过创新表达跨越时空,携审美、温度与底蕴,与年轻人深度对话,激起广泛回响与共鸣。
国潮热之下,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晋祠博物馆的讲解员化身彩塑侍女,讲述晋祠的历史文化。(晋祠博物馆供图)
国庆中秋假期,晋祠博物馆的讲解员身着宋代服饰,化身彩塑侍女,讲述晋祠的历史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围观。
“这种讲解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向输出,使文物变得可亲可感。”天津游客李彤“打卡”晋祠博物馆,手持时下在社交媒体走红的“悟空变化的小庙”玩具、“难老”牌匾、“比耶龙”冰箱贴,与水镜台、盘龙木雕等合影。
“解读晋妙 晋享盛世”直播中,讲解员带着网友“云游”晋祠。为期八天的“月满山河 盛世华诞”系列活动,令游客线上、线下同步触摸晋祠韵味。据晋祠博物馆副馆长邱萍介绍,近年来,晋祠博物馆通过互动展览、文创开发、研学活动等方式,正从历史的“保管员”转变为文化的“翻译官”和“传播者”,让千年文化遗产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公众心里。
在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晋侯鸟尊与明代金锭文物巧妙结合,“睡个午觉”系列盲盒让文物在睡袋中“午休”的创意,令人会心一笑。“网上都说山西人爱午睡,于是我们就研发出了这款文创产品。”山西博物院院属晋观公司副总经理吕婧解释道。
此前,一家餐饮企业玩起“跨界”,推出“不走寻常路”的饮品——陈醋气泡美式咖啡。当陈醋的醇厚酸香碰撞咖啡的清爽微苦,加入气泡的跳跃,矛盾感与新鲜感在人们的唇齿间瞬间迸发。不少网友带着好奇心品尝了这杯在社交媒体平台掀起话题的饮品,并分享说,“它能让人先喝开胃了,就着饺子吃正好。”“山西的灵魂进咖啡了。”
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游客体验榫卯积木拼搭。(资料图)新华网 王梦佳 摄
榫卯结构化作可拼装的积木,老匠人的智慧和手艺以“潮玩”的姿态跃然掌心;鸟尊香牌将古香方的香气带入今日生活;一场《又见平遥》演绎出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从文创消费到博物馆“打卡”,从故事的创新演绎到非遗技艺的创意焕新,国潮热之下,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产生越来越深刻的交融;年轻人不再是旁观者,以自己的视角发现、解读并热爱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了不起的一面。
“我们在产品开发中,让文化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到衣食住行。”据山西西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漫介绍,门店客群反馈和线上消费数据统计显示,疗愈经济、场景体验、节气文化以及跨产业嫁接的模式,受到新一代消费者的喜爱。
多维交融下,探索传统文化新表达
有媒体人观察称,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与时代的交融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毗邻太原南站的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依托徐显秀墓原址而建,开馆不到两年,就成为年轻游客到太原后的首选“打卡地”。秋日微雨,不少游客手提行李箱来到这里,看“有趣的”历史——立于墓葬遗址之上,透过玻璃可见墓道、过洞、甬道,更能借数字技术“走入”壁画,感受“人在画中游”的奇妙体验。
游客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参观。新华网 王梦佳 摄
该博物馆统计的游客画像显示,馆内70%的游客是青年群体。“我们深度融合科技与艺术,主打‘沉浸式参观、体感式浏览’,利用VR、裸眼3D、环幕动画等前沿数媒科技手段,展示历史上北齐晋阳作为‘国际大都会’文明交融的繁荣盛景。”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副馆长罗克看来,有趣的展陈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博物馆的互动性与吸引力,也令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游客站在夯土堆旁,戴上VR眼镜,“走入”《宴饮图》壁画。新华网 王梦佳 摄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虚实边界渐消,多元、智能、便捷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体验纷至沓来。
11月1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的「黑神话:悟空」遇见山西——古建数字艺术展,既是游戏IP与古建文化的碰撞,更是传统文化拥抱年轻人的“破圈探索”。
「黑神话:悟空」遇见山西——古建数字艺术展现场。新华网 发(傅宇鹏 摄)
永乐宫元代壁画《朝元图》素有“东方画廊”的美誉。展览上,观众举起手电筒,便可点亮数字壁画,触发特定场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更好地看清壁画的线条和结构,更直观地感受古人用笔的精妙之处,最终传递一种可触摸的传承感。”策展人员邢红霞说。
《朝元图》数字化展陈。新华网 发(傅宇鹏 摄)
这场展览是全球少有的“游戏IP”与“古建文化”深度融合的数字艺术空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全球传媒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看来,这种游戏与古建的文化混搭,能够给游客带来新的文化体验。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凭特效打造视听震撼;天龙山石窟造像数字复原下实现久违的“团圆”;监测预警平台全天守护陇原文物;蜡染等非遗技艺通过直播走进千家万户;古建结构被数字化拆解,以视频形式直达手机屏幕……数字与文化融合,让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变得更加有形有感,为保护、活化、利用传统文化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传统文化的“出圈”,还根植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重构。
2025年暑期,引发观影热潮的动画《浪浪山小妖怪》,再次印证中式审美的魅力及影响力。创作团队耗时多年打磨的手绘千余组镜头,将东方水墨美学推向新高,创作者从永安禅寺、佛光寺东大殿、晋祠水镜台等山西古建中汲取灵感,为影片画面增添了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
“动画在表现形式大胆创新,将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与现代科技、电影镜头语言相结合,让古老的文化符号以新面貌呈现。”一位网友观影后说。
如今,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不再受地域、交通等限制,通过现代科技、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的加持,以更新、更亲切的方式走进公众心里。
深度对话下,还需激发更多当代共鸣
「黑神话:悟空」遇见山西——古建数字艺术展开展前的媒体开放日上,前来体验的游客在沉浸式体验区体验游戏对决。新华网 王梦佳 摄
“传统文化不古板、不疏远。”年轻人对文化传承发展并不缺少热忱。他们越来越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感到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
《浪浪山小妖怪》一度成为网友的“情绪出口”。影片用“西游外壳”包裹当代“打工人”的困境与觉醒——“我想离开浪浪山”不只是小妖的呐喊,也是无数人渴望突破现实的心声。
不同的人心里有不同的浪浪山。这部动画有着“通吃”魔力——孩子看小妖们的笨拙反差笑出声;大人盯着屏幕想起自己的日常;全家围坐时,每个人都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每个人的境遇不同,但在奋斗的路上总有自己的迷茫,这也是影片能够打动大家的原因。”导演於水认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直抵人心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观众情感的共鸣点,如《浪浪山小妖怪》里小猪妖对梦想的追逐、对亲情的眷恋,都是大家共通的情感;二是在表现形式上要大胆创新。
近年来,从诗词到非遗、曲艺、美食等,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有深度和看头的综艺节目及影视作品持续吸引几乎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关注和喜爱。年轻人更是不吝肯定与赞美,主动为这些节目评分,并多次将相关话题推上热门榜。
00后范若妍说,传统文化是一种充满力量的存在。游戏《黑神话:悟空》走红后,她特意探访隰县小西天,满堂悬塑所展现的东方美学令她震撼:“古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将生活、信仰与美一笔一画刻入时空。如今站在这里,仿佛仍能触摸到他们的温度——这是一场永不停息的精神对话。”
专家认为,作为一场文化认同与精神寻根,年轻人与传统文化需要“双向奔赴”。而推动这样的“双向奔赴”更加持久热烈、更多开花结果,需要不断发展文旅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给予“冷门绝学”更多生存、发展的空间。
游客在晋祠博物馆挑选文创产品。新华网 王梦佳 摄
文创热销、汉服复兴、非遗活化等现象彰显了文化自信的蓬勃生命力。但不可否认,在“万物皆可国潮”的热潮中,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距离群众需求仍有差距,产品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文化内涵空心化等问题逐渐暴露。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文化产品要想出新出彩,首先要在设计上避免过于追求所谓的“市场潮流”,而应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对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让产品能够真正体现其所代表的文化元素和精神价值;其次,需要主动跳出同质化的“坑”,充分考虑用户体验需求,提升其独特性和市场吸引力。
打开社交媒体软件,部分年轻人将他们制作精美的国风糕点进行摆拍并分享,目的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寻求他人的评价与认可。“这种受时尚指引、为评价体系而存在的行为,反而容易让年轻人远离了文化的真谛。这是值得关注和亟需加以引导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学系教授刘能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持续激发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本真热爱。
“一件好的文创产品,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游客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初见文物时的惊艳。”于漫在文化领域深耕多年,她说,“文化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赋能,它能让每件产品有故事、有情感,或者是有生命、有温度。”
文化载体所带来的情绪价值、体验乐趣及社交属性,持续吸引年轻一代走近、沉浸、传承,年轻人正用热爱和创新延续经典,让文化自信成为一场“无须迎合的真诚分享”。正如网友所言:总有一个时刻、一个入口,会让你意识到,自己“传统文化的DNA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