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综合信息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寺和庙有什么区别?作为炎黄子孙需了解

说起寺庙,都知道是佛教的建筑,用来供奉佛像和供人参拜的,而道教的,则是道观。人们去庙里拜佛的时候,会看到某某禅寺的名称。人们习以为常地将寺庙称为一个整体,可事实上, 寺和庙一开始是分开的 ,只是后人弱化了它们的区别概念。

庙 ,最早出现于西周金文,在古代 早期是用来供奉祖先的 ,是祭祀这种国家大事所用的场所。 皇亲贵族们会称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叫宗庙,也叫太庙 。 《祭法》有云:“庙之言皃也。宗庙者,先祖之尊皃也。” 古代皇帝死了之后,还有自己的庙号。 《诗经·大雅·思齐》也记载:“雝雝在宫,肃肃在庙。”

所以,一开始,庙是拿来供祖先的,里面并不供神佛像。我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重祭祀,称自己的用作祭祀的场所为庙。 从解文说字的方面来具体分析一下庙的含义: “ 世间达贤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庙 。” 比如民间的 孔庙、二王庙,关帝庙 ,供的就是凡人,是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功德为他们修建的庙宇,以便后人祭拜和悼念。

后来,人们又 为一些造福百姓的神仙建庙 供奉他们,以求继续保佑百姓的生活,如:土地庙、龙王庙等。 庙字的含义,还包括古代王宫的前殿, 甚至用作朝廷的代称 ;除此还有停放灵柩的房屋,也被称作庙。 《礼记·杂记上》:“至于庙门,不毁墙,遂入。”

而寺在古代,差别就大了去了,连属性都不一样。古籍的解释是: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寺”通“侍”,主要指是官署,最早也见于西周金文。《说文》里, 训寺为廷,就是朝廷、官府的意思 。寺通侍的时候,又指伺候皇帝的内监。 我们经常见的古代一个官办机构,叫大理寺, 三卿九寺 都是中央的智能部门,九寺基本有秦汉的九卿发展来的。

“寺”这个字还有别的含义,通“时”为季节,通“待”为等待,通“恃”,为倚仗,如:恃才为傲;还可通“痔”,就是痔疮了。 关于佛教神像的供奉场所,似乎非寺不可。如灵隐寺,少林寺,白马寺,报国寺等,名称上是以寺来称呼的。且古代修建寺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好多寺院是 官办寺院 ,多为皇家服务,出入的也尽是达官贵人。

寺庙两字拆开来看,各自有不同的解释,也有交叉的意思,比如在提到朝廷的机构时。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神社混在一起 。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来的佛教寺也称为庙了。老百姓常说去庙里拜拜,但是几乎所有的佛寺名字都叫某某寺,叫庙的相对少。

观察这些名字 叫寺的佛寺,基本都是大型禅寺,供奉的佛像很完整 ,每位佛有单独的殿; 叫庙的,供的可能就是单独的某位神佛 。如四川金川县的观音庙,是嘉庆年间建的,庙里就只供了观音,是专门为供奉观音而建的。 寺庙融合后,因为庙供奉灵位,并有祭祀的含义,于是佛教徒也将庙用来祭祀神明, 将二者在佛教和祭祀上的功能合二为一 。且佛教中有超度一说,寺庙功能合并之后,寺院也为各种亡灵做超度的法事。

民间一些信佛之人,家中有亲人去世,会专门带着牌位去往佛寺,让僧人在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大殿内,为亲人的亡灵做超度法事,成都的千年佛刹昭觉寺就可以做这样的法事。 无论是庙还是寺,供祖先或供神佛,自古都是庄严神圣的地方,常年香火不断,人们祈求神佛和祖先的保佑,希望自己和家人平安顺遂。

当然佛教供神佛不止拘泥于寺庙, 传统佛教是用洞窟的形式来表达的 。国内有很多禅寺,在最早供奉佛像时,是在山体中凿洞塑像的,到今天各地也能见到这些遗留下来佛像已被风化,甚至佛身不全的古老佛窟。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当属莫高窟、龙门石窟,现已成为旅游胜地。 现在寺庙统一成了佛教专属场所,人们也基本忘了它们原始的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