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综合信息
 

创新形式让“开学第一课”化身“历史公开课”


  新华社沈阳9月1日电(记者于也童)“同学们好!我是马继志,我的爷爷是抗日英雄杨靖宇,大家一定很好奇,为什么爷爷叫杨靖宇而我姓马?这要从1928年的春天说起……”“我是张卓亚,1946年3月9日,我的父亲李兆麟为国捐躯!那时的我刚满一周岁……”

  8月31日,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以全媒体直播的方式在辽宁“云端开讲”。直播中,抗日英雄杨靖宇、李兆麟的后代等嘉宾声情并茂地讲述英雄故事,“互联网+课堂”的创新形式,将“开学第一课”的覆盖人群放大,成为一堂全社会共同学习的“历史公开课”。

  马继志在讲述杨靖宇的故事。新华社发

  抗日英雄杨靖宇的孙子马继志讲述的故事,深深打动收看直播的观众。“我的父亲第一次见到他的父亲,是在哈尔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中。”马继志说,“我们兄妹五人起名为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字字都刻着对爷爷未竟之志的传承。”

  抗日战争中,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直播现场,烈士后代、各界代表的一段段生动演讲,让观众为之动容。

  “‘一二·九’爱国运动展现了东北大学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学校音乐教师阎述诗被学生们视死如归的凛然气概感染,为诗人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谱了曲,这首歌从东北大学迅速传遍全国,成了家喻户晓的抗日救亡歌曲。”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说。

  “听了一位位前辈的讲述,我明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换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我想即使很多年以后,我也会记得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初二学生张静如说。

  记者了解到,辽宁“开学第一课”云直播活动除辽宁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在线观看外,还吸引了大量网民自发观看,全网直播观看量达3360万人次,点赞量超过6000万。

  “将‘开学第一课’搬上互联网,不但激励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也能让阔别学校多年的大人们重新了解这段历史。”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馆长孙中华说。

  图为“开学第一课”直播现场。新华社发

  “无意间刷到直播,我看得泪流满面。”45岁的沈阳市民赵铎说,“正是因为先烈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堂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

  新华社南宁9月1日电(记者黄凯莹、陈露缘)新学期来临,“开学焦虑”再度成为家长圈里的热议话题。家长的“开学焦虑”从何而来?对孩子会有何影响?又应如何科学化解?且听专家怎么说。

  在南京市凤凰书城的文具店里,家长带着孩子挑选文具。新华社发(杨素平 摄)

  “家长多操心一点,孩子开学就更顺一点”?

  对照新学期课程表,帮孩子整理课本和练习册,一遍又一遍……开学前,广西南宁市民张筱敏频繁进出儿女的房间,忙前忙后。张筱敏说,“总感觉,每年都‘关键’,想要给孩子最充足的准备才能保障新学年顺利开始。”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家长的“开学焦虑”并不比孩子弱。家长们的开学焦虑“收藏”在手机待办一件件事项中,“预约理发”“午托缴费”等行程密密麻麻排列其中;家长的“购物车”里也透露出焦虑,从餐盒、姓名贴,到书包、错题本,都要精心挑选。

  对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雷灵认为,家长在孩子开学前做的一系列积极准备,其本质是通过“可控行为”缓解对未知的担忧,在合理范围内具有积极意义。若焦虑超出合理范围,易对家庭氛围产生不良影响。

  有别于中小学生家长,幼儿园家长的开学焦虑更多源于“分离”。“家长的‘分离焦虑’比孩子更应该关注,家长的‘分离焦虑’可能也会影响孩子。”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机关第三幼儿园园长黄煜淇说,幼儿的安全感主要来源于“稳定的亲子关系”和“对环境的可控感”。当家长长期处于分离焦虑中,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不信任孩子”的态度,这种态度会让孩子产生“我做不到”“我需要依赖妈妈”的自我否定,逐渐失去探索新环境的勇气。

  在武汉新华书店水果湖书店内,家长带着孩子选购学习辅助书籍。新华社发(赵军 摄)

  家长“瞎操心”易为孩子开学“反向赋能”

  适度的开学焦虑是家长重视孩子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体现。然而,多位受访中小学教师认为,不少家长会陷入“瞎操心”的误区,反而加重孩子负担。

  广西南宁市桂雅路小学教师欧阳佳艳称,一些家长因“对比”滋生出开学焦虑,忽视孩子的个体节奏。比如,拿自家孩子和“邻居家”孩子对比,说“别人都会,就你还不会”;又如,督促孩子“超前预习”。“每个孩子的适应速度和基础不同,过度对比会强化孩子‘开学是为了应付竞争’,而非‘探索新事物’的意识,反而削弱学习兴趣。”欧阳佳艳说。

  雷灵分析说,部分家长将“孩子学习适应难”“学习成绩落后”等小概率事件过分放大,本质上是自身内心安全感不足的外在表现;有的家长则将“孩子开学顺利”与“自身教育能力”强绑定,担心因准备不足被贴上“不负责”标签。还有一些家长在自身面临工作压力、生活琐事时,容易将内心的焦虑感转嫁到孩子开学这一“具体事件”上,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转化为对孩子学习、习惯的过度关注。

  雷灵提醒,家长过度的开学焦虑具有多方面的潜在危害,易引发亲子双重内耗。从心理层面看,家长的过度焦虑会通过言行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将“开学”与“压力”错误地“捆绑”,由此可能催生厌学情绪和自我否定,形成“家长焦虑→孩子抵触→家长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河北省遵化市文化路街道的小朋友在文具商店选购学习用品。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化焦虑为动力,让新学期更“可期”

  开学注册当晚,即将踏入小学生涯的刘熙然与父母一同在课桌前包书皮。灯光下,三个人的影子落在书页上,映出温馨亲子时光里的开学“仪式感”。

  “爸爸说,包书皮是他小时候开学前最开心的事!”刘熙然说,同时,父母还分享了不少他们童年时的上学趣事,“听完以后也感觉想快点回到学校,对新学期充满了向往。”

  雷灵认为,像这样的亲子互动能有效缓解家长与孩子的开学焦虑。与孩子聊开学的期待而非担忧,用轻松的互动替代对“学习任务”的强调,可以让亲子双方都能以更平和的心态迎接开学。

  “从‘掌控孩子’转向‘调节自我’,是家长化焦虑为动力的关键。”

  雷灵建议,一方面,家长应接纳 “不完美准备”,同时相信孩子的自我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减少“无效焦虑行为”,尤其是一些多次重复的物品检查、叮嘱等,可转而通过运动、与其他家长理性交流等方式释放压力。

  欧阳佳艳等受访老师则建议,家长应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视角理解开学适应期的状态,避免用高标准给孩子施压,同时可通过主动了解班级开学后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等具体信息,适当减少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虑,但也不用“尽善尽美”,对于开学,家长轻松自如应对也能为孩子树立从容应对未知的榜样。

又到一年一度的秋季开学

开学后,在校园、家庭以及社会上

中小学生群体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

法律又会作出怎样的回答

让我们一起来看法官们给出的答案

  记者:吴文诩

  制图:姜欣雨

  内容支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