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阳经济开发区马首乡的工地上,山西建投五建集团的建设者们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着山西融和能储寿阳200MW/400MWh独立储能项目的建设。该项目占地52亩,包含共享储能电站、储能单元、变流升压舱、综合楼、消防系统等。
技术创新驱动 破解建设难题
储能电站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土建施工与电池系统安装、电力设备(PCS)集成、电池管理(BMS)和能量管理(EMS)系统调试等环节精准衔接。面对这一多专业耦合难题,项目团队将BIM技术作为破局的关键,构建起涵盖建筑、结构、电气、暖通、智能化等全专业的三维模型。
BIM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它的可视化、可模拟、可优化、可协调,提前打通了各专业工序间的壁垒。在一次大型电池集装箱进场工序中,团队通过BIM技术清晰预判到规划中的运输路径将与一处结构支撑梁发生干涉,如果按原方案施工,设备吊装时必然受阻,现场临时切割梁柱风险极大、代价高昂。通过模型调整,项目团队及时优化了通道尺寸和梁的位置,确保了大型设备的顺畅进场。
同时,BIM模型精确标定了电力设备的基础螺栓孔位、电池簇支架的固定点坐标、连接电池管理控制柜的线缆穿墙套管位置以及能量管理系统主干管线的路由空间等。项目团队严格按照模型给出的三维坐标进行施工,将误差控制在了毫米级,为电池系统、电力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的无缝集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减少了因接口错位导致的返工和延误。初步估算,仅通过解决消防管与电缆沟冲突等空间问题,就预计节省返工成本约5万元,并有望缩短整体工期10%。
智能手段护航 织密安全网络
在确保“精准建造”的同时,项目广泛运用数智化方式加强安全管控。在3.47万平方米的广阔作业面上,传统的安全巡检难免存在视角盲区。为此,项目团队引入无人机作为“空中安全员”,通过高清图传画面,实时观测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带系挂情况、大型设备吊装区域隔离情况、地面人员的安全帽佩戴情况等,并通过覆盖全场的广播系统进行精准提醒。这种空地联动的智能巡检模式,显著提升了隐患发现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使得现场“三违”行为下降了30%,为紧张有序的施工构筑了立体化的安全屏障。
绿色价值凸显 服务转型大局
该项目作为山西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设施,其200MW/400MWh调节能力兼具电网稳定与环保双重效益。作为华北电网“巨型充电宝”,项目通过“削峰填谷、平抑波动”的智慧运行模式,在新能源发电高峰期储存富余绿电,用电高峰时释放清洁能源,实现年储清洁电能1.2亿千瓦时,替代火电标准煤3.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9万吨。
目前,项目已完成质量监督注册、首次质监、能源监管备案及购售电合同签订等关键并网前置手续,土建工程进度达80%。下一步,项目团队将聚焦高质量交付目标,严控设备安装精度、高标准完成涉网测试,打造山西省新型储能示范工程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