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街头的钟声还是那个调调,但好像少了点什么。
开旅店的老板靠在门口抽烟,眼神有点空。以前这条路,乌泱泱的都是人,尤其咱们中国的旅行团,那叫一个热闹。现在呢,冷清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另一头,汽车厂里的工人,手上的活儿没停,心里却打了鼓。流水线嗡嗡作响,可大伙儿私下里都在传,大订单黄了,中国那边不要了。
饭碗,好像一下子就悬了。
一个曾经靠着精密工业和漂亮风景吃遍欧洲的国家,怎么就把自己折腾成了这个样子?
这事儿,得从一张张真金白银的订单说起。
捷克有什么?斯柯达汽车,佩卓夫钢琴。这些牌子,咱们中国人熟。以前合作得多好,大笔的单子飞过去,工厂开足马力生产。捷克人赚到了钱,我们买到了好东西。
突然有一天,人家说,不跟你玩了。
几千万美元的钢琴订单,直接搁置。汽车产业链上更要命,多少零件厂等着中国的订单吃饭。结果,没了。
更绝的是那些已经过来投资的中国公司,在汽车、机床领域投了六十多亿美元,厂房都建好了,工人也招了。现在一看这架势,宁可赔上一大笔违约金,也要卷铺盖走人。
生意场上,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今天你好我好,明天你突然翻脸,谁还敢跟你做买卖?
这么一折腾,捷克自己受不了了。一个叫莫拉维亚的工业区,有报道说,可能要有一万一千多个岗位就这么没了。
一万一千个岗位,背后就是一万一千个家庭。
这笔账,但凡会算数的人都明白,亏大了。
可为什么还要这么干?
钱不赚了,工人饭碗也不管了。图啥呢?
答案,可能得去他们政坛里找。那儿正上演一出大戏,一出比一出“精彩”。
先是他们首都布拉格的市长,叫贺瑞普,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对,跳出来单方面就把跟北京的友好城市关系给废了,扭头就跑去跟台北“交朋友”。
这事儿还没完。
他们的参议院议长,一个叫维斯特奇尔的老先生,更厉害。自家总统泽曼苦口婆心地劝,别去,去了会出事。他偏不听,带着浩浩荡荡89个人,非要去台湾窜访一圈。在人家地盘上,还用中文喊了句“我是台湾人”,那叫一个得意。
这一下,把全球媒体的聚光灯都吸引过去了。
你以为这就到头了?没有。
新上来的总统彼得·帕威尔,更是语出惊人。公开对着媒体说的话,比美国人还冲,直接嚷嚷着要“保卫台湾”。
这话一出,连一些西方媒体都觉得,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从市长,到议长,再到总统,一级比一级高,动静一次比一次大。欧洲有个立陶宛,之前跳得挺欢,跟捷克这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他们就像在参加一场比赛,看谁的姿态更“勇敢”,看谁的口号喊得更响亮。
可这些政客在台上表演得激情四射,台下的工人怎么办?那些旅店老板的账单谁来付?
没人关心。
如果只是几个政客为了博眼球作秀,那这事儿可能还没那么糟。
可怕的是,这种疯狂,正在从嘴上说的,变成白纸黑字写下来的。
他们竟然直接动手修改了国家的《刑法》。
把共产主义,跟纳粹主义,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并排放在一起,统统划为非法。谁要是宣传,就得坐牢。
这已经不是外交摩擦了,这是在国家法律的根子上,跟你划清界限,把你钉在“邪恶”的柱子上。
历史都不要了,意识形态的墙砌得比谁都高。
这种操作,才是最让人后背发凉的。
它说明,那帮政客的表演不是心血来潮,背后有一股力量在推着他们走,而且要把这条路走到黑。
什么力量?
你稍微一挖,就能发现捷克国内藏着一个挺有意思的圈子。
一帮智库,一帮学者,还有各种非政府组织。他们常年干一件事,就是生产各种报告和文章,主题基本就一个:中国很危险。
比如那个布拉格查理大学搞的“解析中国”项目,还有个叫“欧洲价值安全政策中心”的机构。名字听着挺唬人,背后金主是谁呢?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
这个名字,咱们听着可太熟了。
这些机构拿着钱,自然要办事。他们把“反共”和“反华”牢牢地绑在一起,制造出一种氛围:你只要反对中国,你就是站在了“民主”和“自由”的一边,你就是政治正确。
这些所谓的“研究成果”,被捷克的政客和媒体奉为圭臬,大肆引用。
一来二去,整个社会的脑子都被搞乱了。普通人天天听这些,慢慢也觉得,好像中国就是个威胁,咱们为了“价值观”,牺牲点经济利益是值得的。
思想的钢印,就这么一点点刻上去了。
政客在前面冲锋陷阵,后面有源源不断的“理论弹药”和“民意基础”供应。这盘棋,人家下得深着呢。
所以,这场大戏到底是从哪天开演的?
不是那个市长,也不是那个议长。
时间要倒回2018年。
那年12月,一个叫捷克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局(NÚKIB)的机构,突然跳出来,发布了一份官方警告。
点名说中国的华为和中兴,设备有风险,威胁国家安全。
这是欧洲国家里,最早、最明确的一份官方指控。
话音刚落,捷克的税务总局立马就把华为踢出了网络建设的招标。紧接着,一百六十多个关键部门都被要求,赶紧查查自己有没有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风险”。
这一枪,打得又早又响。
很多人当时没看懂,以为就是个技术问题。现在回过头看,那哪里是技术问题,那根本就是一张“投名状”。
向美国交上的投名状。
从那一刻起,捷克就选好了队,定好了方向。后面发生的一切,无论是5G领域的“脱钩”,还是政客们花样百出的挑衅,都不过是这条路上的一个个步骤而已。
他们甚至还有更大的野心。
2022年,捷克当上了欧盟轮值主席国。他们抓住这个机会,拼命在欧盟内部游说,想把自己的这套“反华”模式,变成整个欧盟的统一行动。
开会,讨论,渲染危机,劝大家赶紧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幸好,欧盟内部像德国、法国这些大块头还算清醒,知道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翻脸是什么后果。捷克的算盘,才没能完全打响。
但这份心思,已经暴露无遗。
它已经不满足于当一个双边关系里的“刺头”,它想当整个欧洲对抗中国的“旗手”。
当聚光灯散去,慷慨激昂的演讲结束,政客们心满意足地走下台,收获了他们想要的掌声和关注。
可布拉格街头凛冽的风,和工厂里沉重的叹息,又有谁听见了?
这份“勇敢”的账单,终究还是得捷克老百姓自己来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