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秋分,晚上10时许,晋源区古寨村,大多人家已熄灯歇息,而潘志强的豆腐坊灯火却依然明亮。他推开木门,在氤氲蒸汽中仔细查看浸泡了十几个小时的东北黄豆。作为古寨豆腐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6岁的潘志强与豆腐打了半辈子的交道。徒弟孟文俊此刻正在调试磨浆机,准备开始工作。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乡间道路时,这些带着师徒掌心温度的豆腐将被送往周边市集。在这里,每一缕豆香都沉淀着时光的重量,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匠心的坚守。
千年美誉
古寨村,位于汾河之畔,素有“豆腐之乡”的美誉。古寨豆腐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公元947年,后汉皇帝刘知远将族妹嫁到此地,村庄得名“皇姑寨”,后演变为“姑姑寨”。当地民谣“姑姑寨、姑姑寨,鸡儿叫鸣人不在”,生动描绘了村民起早贪黑做豆腐的劳作场景。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途经太原,品尝豆腐后赞不绝口;1952年,古寨豆腐干成为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地食品。2011年,古寨豆腐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爷爷在生产队的时候就开始做豆腐,我也做了半辈子的豆腐了。”潘志强说着,抓起一把泡发的黄豆:“必须选用非转基因豆子,虽然价钱贵一点,但值得。”他顺手捻开几粒豆子检查浸泡程度,“冬天要泡十二三个钟头,夏天五六个钟头,水温、水量都要恰到好处。”“世上三般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潘志强感慨道,“但再苦也要守住老祖宗的手艺。”
每晚10时许,师徒二人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直至清晨6时,在持续七八个小时的不间断劳作中,他们几乎不曾停歇。晨光微熹之中,这些温热的豆腐被送往晋源区、小店区的几十个摊位与超市,成为许多人餐桌上那一味熟悉而温暖的守候。
古法承续
在潘志强的豆腐作坊里,古法工艺依然是他坚守的核心。磨浆的环节虽借助了现代设备,但从煮浆、点卤到压制成型,他始终遵循着代代相传的传统手法,让每一板豆腐都饱含着岁月的温度。“机械生产直接分离豆渣,但我们要把豆糊煮熟后再过滤,虽然费时费力,但口感更细腻。”他弓着腰将滚烫的豆糊舀进纱布袋,双臂发力绞紧。“这个过程要反复过滤三次,”他解释道,“直到豆渣完全分离,豆浆细腻顺滑。煮浆一定要用木柴铁锅,大火煮制40分钟,保证原汁原味。”
点卤是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潘师傅手持卤水壶,手腕沉稳而精准。他控制着壶身倾斜的角度,让琥珀色的卤水如丝如缕、均匀地渗入乳白的豆浆中。“这一步靠的是手上的力道,”他对徒弟说,“多一分少一分,豆腐的质地便不相同。”点卤完成后,还要静置约15分钟,待豆花缓缓凝结,形成细腻漂亮的云朵状,这才进入下一道压制工序。
潘志强不用机械千斤顶,坚持用古法木压工艺:“机器压的豆腐没有灵魂,手工压的才有呼吸。”他将凝固的豆腐脑小心地倒进网兜内,熟练地拉起四角,在中央打上一个结实的结。随后,他搬来厚重的木板压在网兜上,木板连着一根长长的圆木杠杆,杠杆另一头则压着沉重的大石块。
“这个力道要恰到好处,”潘志强一边调整石块的位置,一边对徒弟说,“太重了压得太实,太轻不易成型。”在他的巧手下,杠杆缓缓下沉,豆腐脑中的水分被均匀地挤压出来,逐渐凝固成型。这套古老的木压装置虽然占地方、费力气,但压出的豆腐外韧内软,口感独特,豆香也更浓郁。
薪传不辍
正当潘志强专注地调整着杠杆时,口袋里的手机忽然响起,是一位远在深圳的老乡。“潘师傅,再给我寄10公斤豆腐干吧,这边的朋友尝了都说好。”这样的电话如今越来越多,天南地北的晋源人都想念这口家乡味道。潘志强笑着应答,手上的活计却不停歇。
为解游子乡愁,豆腐坊推出了快递服务。“最远寄到过海南,”孟文俊一边给豆腐干打包一边说,“特制保鲜盒加冰袋,保证它48小时内原味不变。”如今作坊每天卖出豆腐150公斤、豆腐干75公斤左右,产量虽不算大,却守住了传统工艺的本真。
尽管因为拆迁,作坊比以前小了,但潘志强仍然坚持古法手作。从选豆、泡豆、磨浆到点卤、压制,每一个步骤都仿佛刻进基因,承载着岁月与匠心。在他看来,做豆腐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修行:“豆腐的形成,就像人生的成长。豆子磨碎可成豆浆,豆浆可点成豆腐脑,再压成豆腐、豆腐干,即使发酵了也可成臭豆腐——每个形态都有其价值,就像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意义。”
晨光透过蒸汽,淡淡照进作坊,豆香正浓,仿佛飘荡千年还未散去。“只要还有人记得古寨豆腐的味道,”潘师傅一边切下一块热腾腾的豆腐,一边微笑着说,“这门手艺,就断不了。”
记忆档案
汾河畔的古寨村,千年豆香从未散去。自东汉飘来的醇厚豆香,历经朝代更迭,在时光中淬炼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里坚守着最完整的古法技艺——煮浆必用木柴铁锅,点卤全凭手感力道,压制仍循杠杆之法。匠人以匠心守艺,将黄豆经古法淬炼,化作外韧内软、豆香浓郁的豆腐。如今,这门千年技艺仍在蒸汽氤氲中延续,每一板豆腐都是与时光对话的载体,继续在现代人的舌尖书写传承的故事。
7月14日起 《太原晚报》推出“非遗太 2025-07-14
“非遗太原” ①|太原锣鼓:铿锵激越抒豪情 2025-07-14
“非遗太原” ②|晋阳风火流星:流焰惊鸿映长空 2025-07-15
“非遗太原” ③|山西民居砖雕:一刀一痕现晋韵 2025-07-16
“非遗太原” ④|药膳八珍汤:寓医于食承古方 2025-07-17
“非遗太原” ⑤|莲花落:竹板声声韵自扬 2025-07-18
“非遗太原” ⑥|晋剧:梆子声情系根魂 2025-07-21
“非遗太原” ⑦|太原剪纸:镂空艺术蕴乾坤 2025-07-22
“非遗太原”⑧|龙须面与刀削面:悠悠麦香绕三晋 2025-07-23
“非遗太原”⑨|晋祠庙会:古韵今风共翩跹 2025-07-24
“非遗太原”⑩丨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榫间万象承千年 2025-07-25
“非遗太原”⑪丨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五艺精耕出珍味 2025-07-28
“非遗太原”⑫丨 六味斋酱肉:百年卤香飘并州 2025-07-29
“非遗太原”⑬丨 清徐彩门楼:锦绣层叠耀晋阳 2025-07-30
“非遗太原”⑭丨 郭杜林晋式月饼:古法酥香话团圆 2025-07-31
“非遗太原”⑮丨 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一推一捻巧塑形 2025-08-01
“非遗太原”⑯丨清徐徐沟背铁棍:“空中芭蕾”绽奇彩 2025-08-04
“非遗太原”⑰丨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醇厚飘香韵悠长 2025-08-05
非遗太原⑱ | 琉璃烧制技艺:流光飞舞绘梦华 2025-08-06
非遗太原⑲ |清徐熏葡萄:焦香美味传千年 2025-08-07
非遗太原⑳ |九宫腹部推拿疗法:“以指代针”承医脉 2025-08-08
非遗太原㉑ |武氏绣法:妙手翻飞绽新韵 2025-08-11
非遗太原㉒ | 清和元头脑:药膳滋补益身心 2025-08-12
非遗太原㉓ | 乾和祥茉莉花茶融萃技艺:拼得晋韵满盏香 2025-08-13
非遗太原㉔ | 戏曲头盔:金翠辉映展风华 2025-08-14
非遗太原㉕ | 绞胎瓷制作技艺:千年窑火淬莹光 2025-08-15
非遗太原㉖ |鼓楼羊杂割制作技艺:晨锅沸起盛温情 2025-08-18
非遗太原㉗ | 转盘剔尖与莜面栲栳栳:麦香承古拓新境 2025-08-19
非遗太原㉘ | 晋阳花馍:指间绽放千年艺 2025-08-20
非遗太原㉙ | 杨氏形意正骨术:以拳入医除病痛 2025-08-21
非遗太原㉚ | 小店牺汤习俗:绵白鲜香寄乡情 2025-08-22
非遗太原㉛ | 刀拨面和沾片子传统制作技艺:三棱两蘸见匠心 2025-08-25
非遗太原㉜ | 苑氏皮雕:百年匠心焕新彩 2025-08-26
非遗太原㉝ | 傅山传说:文脉赓续耀三晋 2025-08-27
非遗太原㉞|潇河黄米白酒酿造技艺:古法新韵焕生机 2025-08-28
非遗太原㉟|杨氏太极拳:刚柔并济正青春 2025-08-29
非遗太原㊱|太原古琴制作技艺:雕斫深时正音起 2025-09-01
非遗太原㊲|补肾通督汤制作技艺:“九蒸九晒”淬药香 2025-09-02
非遗太原㊳|沙袋循经拍打疗法:匠心赓续开新境 2025-09-03
非遗太原㊴|六味斋酱肘花制作技艺:缠花云梦唇齿香 2025-09-05
非遗太原㊵|传统刻瓷:锋刃如霜写春秋 2025-09-08
非遗太原㊶|阴阳平衡针法:通脉导和臻安康 2025-09-08
非遗太原㊷|武氏剪纸撕纸艺术:指间生花舞翩跹 2025-09-09
非遗太原㊸ | 老太原叫卖:市声穿越岁月长 2025-09-10
非遗太原㊹ | 太原晋酒大曲酒酿造技艺:制成琼浆醉八方 2025-09-11
非遗太原㊺ | 认一力蒸饺制作技艺:凝脂满笼润齿香 2025-09-12
非遗太原㊻ | “益源庆”宁化府老陈醋酿造技艺:守护晋味根与魂 2025-09-15
非遗太原㊼ | 寺观彩塑:匠心守艺谱新篇 2025-09-16
非遗太原㊽ | 太原民歌:璨若珍珠落玉盘 2025-09-17
非遗太原㊾ | 晋式刺绣:银针彩线织芳华 2025-09-18
非遗太原㊿ | 人物面塑:巧手捏出千般相 2025-09-19
非遗太原51 | 水母娘娘的传说:坐瓮成泉泽后世 2025-09-22
非遗太原52 | 古寨豆腐制作技艺:时光沉淀醇香浓 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