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导人陆续抵京,尤其是东盟国家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等纷纷确认派代表出席。
然而,与这种热闹氛围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菲律宾的孤立——它成了东盟十国中唯一未收到中国邀请函的国家。
与此同时,南海仁爱礁上传来的紧张气息不断刺破和平气泡,中国海警已加强部署,快艇上重机枪在烈日下泛着冷光。
看似一场庆典,实际上背后正在展开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
菲律宾被排除在邀请名单之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其外交路线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
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
近年来,菲律宾在总统小马科斯领导下加大了“亲美疏华”的战略转向。
自2023年以来,菲律宾频繁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不仅允许美方在其军事基地进驻更多力量,还在多边场合不断炒作南海争议,以此给中国制造压力。
这种做法自然让中菲关系持续走低。
对比东盟其他国家,哪怕在南海存在领土分歧的越南,也在综合权衡下选择与北京保持互动,甚至派出最高领导人梁强赴华出席阅兵。
这就是外交智慧:一边维护本国利益,一边不至于把自己推到对立面。而菲律宾却将赌注几乎全押在美方身上,结果就是如今这种“被孤立”的局面。
更有意思的是,经贸数据恰好反映出这种错位。
2024年,中国和东盟整体贸易额高达近7万亿元人民币(约9630亿美元)。
这意味着,在利益格局上,大多数东盟成员都清楚:与中国对抗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菲律宾错位的操作,使自己在关键的政治外交场合失去了话语权和存在感。
看似它在美国支持下有恃无恐,但现实是,当其他东盟国家高规格参与中国的纪念活动时,它却成了圈子里的“异类”。
被动和尴尬,都是自己一步步造成的。
就在阅兵前夕,仁爱礁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敏感点。
菲律宾继续安排所谓的“补给行动”,企图维护其在仁爱礁上非法“坐滩”的破旧军舰,而中国海警明确表示——这是非法入侵,不容被默许。
要知道,自1999年以来,菲律宾就将一艘破旧的登陆舰故意搁浅在仁爱礁,试图长期占据。
中国的态度一贯鲜明:仁爱礁属于中国南沙群岛,中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只是过去出于地区稳定考量,中国并未采取过于激烈的清理行动,而是坚持通过外交和执法手段加以管控。
然而随着菲律宾不断强化挑衅,甚至几次在补给行动中挑起危险接触,中方不得不加强现场应对措施。
我们不能不看到一个重要信号:中国海警近日已在仁爱礁部署了更多舰艇与快艇,部分快艇甚至安装了重机枪。
这显然不是寻常的巡逻,而是传递出极其明确的警告:我们不希望摩擦,但绝不会容忍严重挑衅。
阅兵前夕,这一姿态不仅仅是南海执法问题,更是战略宣示——任何在这个敏感时间点试图制造事端的行为,都将遭到果断回应。
配合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即将展现的国防力量,两种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一边是庄严盛典,昭告世界爱好和平;另一边是冷硬的武装准备,警示挑衅者后果自负。
这就是中国在今天复杂国际局势中同时展现“善意”与“决心”的方式。
更深一层看,菲律宾选择在这种敏感时间段上“唱反调”,其实在赌两件事。
首先就是赌美国和西方舆论会替它撑腰,把中菲摩擦放大成所谓“南海自由航行危机”,从而抹黑中国的盛典。
然后就是赌中方顾忌大局,不会在阅兵当天采取激烈措施,从而给菲方留出挑衅空间。
而中国已经通过实际行动明确告诉对方,我们在北京接受多个东盟国家领导人的热情参与,展现的是区域合作的大格局,而在南海的前线,我们绝不会因为重大庆典而放松对仁爱礁的防范。
菲律宾如果真要挑衅,所面对的只会是被集体孤立的局面,以及来自中国最直接的反制。
事实也已经摆在眼前。最近几个月里,菲律宾多次在南海遭遇中国海警的拦截和警告,甚至发生了双方船只接触和水炮驱离的场面。
而即便如此,其他东盟国家大多保持沉默,甚至继续在经贸与外交上加大与中国合作。
原因很简单,区域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不会因为菲律宾的冒险动作而被轻易改变。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才是真正的核心议题。
中国在基础设施、贸易合作、投资项目上的巨大资源与潜力,对东盟来说是实打实的利益,远超过跟随外部力量挑衅的所谓“战略价值”。
菲律宾选择的道路,正在把自己带向边缘化。
当东盟国家的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共同见证中国的盛大阅兵时,菲律宾的缺席既是一种孤立,也是一个警示。
它提醒我们:地缘政治不是做秀,更不是靠外部势力“撑腰”就能获得安全。
真正的出路,在于顺应大势,与邻为善。
若继续一意孤行,只会让自己在本应团结发展的区域内更加孤立无援。
中华网军事:《仁爱礁局势有变,中方20艘船艇包围坐滩舰,菲称“带有重型武器”》发布时间:2025-08-26
驻东盟使团经济商务处:《贸易快报|2024年中国—东盟贸易简况》发布时间:2025-01-14
直新闻:《无视警告,蓄意“碰瓷”!中国海警揭露菲律宾在仁爱礁挑衅细节!》发布时间: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