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战略觉醒与全球秩序重构:解析伦敦峰会后的俄乌局势走向
2025年3月2日,英国首相斯塔默在伦敦主持的欧洲防务峰会,以"支持乌克兰四步计划"为核心成果,标志着俄乌战争进入新的博弈阶段。这场汇聚十余个欧洲国家、欧盟及加拿大领导人的会议,不仅是对俄罗斯施压的军事动员,更折射出美欧战略裂痕加深背景下欧洲主体意识的觉醒。当泽连斯基在桑德灵厄姆宫与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握手时,西方阵营内部权力转移的微妙信号已然浮现。这场围绕停战计划制定的多方角力,正在重塑后冷战时代的国际秩序格局。
一、战略真空下的欧洲觉醒
伦敦峰会召开之际,正值美乌关系陷入历史性冰点。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在白宫的激烈争执视频全球传播,暴露出双方在停战条件、军援规模等核心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美国国会冻结600亿美元对乌援助、特朗普公开质疑北约集体防御条款等系列事件,标志着美国战略收缩从政策层面转向实质性操作。这种权力真空恰为欧洲提供了战略自主的契机。
英国主导的"四步计划"具有鲜明的体系化特征:短期军援维持战场均势(提供5000枚防空导弹)、中期安全承诺重塑威慑架构(建立防御联盟)、长期经济捆绑巩固战略依存(16亿英镑出口融资)。这种递进式设计突破了过去两年欧盟"被动反应式"的援助模式,展现出构建欧洲安全架构主体性的战略雄心。法国在峰会前突然宣布向乌克兰部署军事顾问团,德国加速"欧洲天空之盾"防空系统整合,这些协同动作印证了马克龙"欧洲战略自主"主张的实质性推进。
欧洲的觉醒源自双重危机认知:既担忧美国撤出导致的权力真空被俄罗斯填补,又恐惧乌克兰溃败引发的安全秩序坍塌。德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最新民调显示,72%的欧洲民众支持建立独立于北约的欧洲防务体系,这种民意基础为政治决策提供了动能。伦敦峰会联合声明中"欧洲必须承担重任"的表述,标志着跨大西洋关系正从"主从模式"向"责任分担"转变。
二、英法轴心的领导力重构
作为伦敦峰会的两大推手,英国和法国正在重塑欧洲安全事务领导权。斯塔默政府将16亿英镑军购协议与本土军工产能绑定,既巩固了英国作为欧洲防务产业枢纽的地位,又通过"在英国制造"条款确保战略利益回流。这种"军事凯恩斯主义"手法,与法国推动的"欧洲防务基金"产业政策形成互补,构建起涵盖研发、生产、部署的完整供应链。
两国战略呈现出有趣的差异化分工:英国凭借金融优势打造"乌克兰重建债券市场",法国依托军事存在强化地中海-黑海战略走廊控制。这种"海权-陆权"协同模式,在支援乌克兰的框架下悄然推进着欧洲防务一体化。巴黎政治学院学者指出,英法防务合作强度已达1982年马岛战争以来最高水平,这种历史性靠近正在改变欧洲地缘政治版图。
但领导力的重构面临三重制约:首先是军事投射能力短板,英国陆军现役兵力已缩减至7.3万人,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战斗群难以持续部署黑海;其次是财政可持续性挑战,欧盟对乌援助中58%来自共同借款,成员国债务压力逼近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红线;最后是战略文化差异,东欧国家坚持"俄罗斯威胁论"与西欧"战略自主派"存在根本认知分歧。这些结构性矛盾使得英法轴心更像临时联盟而非持久领导核心。
三、多极博弈中的秩序重塑
伦敦峰会释放的最大信号,是国际秩序调整已从量变进入质变阶段。当斯塔默宣布"将与美国讨论推进停战计划"时,其潜台词是欧洲已取得议程设置主动权。这种权力转移在具体事务中体现为:能源领域欧盟建立俄罗斯油气价格上限机制,金融战场英国主导冻结俄央行3000亿欧元资产,科技层面法国推动对俄半导体禁运。欧洲正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这种转变冲击着雅尔塔体系遗留的大国协调机制。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称伦敦峰会为"新殖民主义会议",中国外交部则强调"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反映出新兴力量对欧洲主导秩序重构的警觉。印度、巴西等中间国家对乌克兰问题的中立化倾向,更凸显国际社会对单极解决方案的抗拒。这种多极化趋势迫使欧洲在"价值观外交"与"现实政治"间寻找平衡。
美国在此轮博弈中陷入战略悖论:若强力介入可能加速盟友离心倾向,但完全抽身将丧失对欧亚事务主导权。特朗普团队释放的"有条件支持北约"信号,实为维持影响力的成本控制策略。这种"选择性存在"反而强化了欧洲的战略自主冲动,形成"美国越撤退,欧洲越整合"的倒逼机制。布鲁金斯学会模拟推演显示,若美对乌援助削减50%,欧盟防务开支增速将从当前3.1%跃升至5.8%。
四、停战计划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伦敦峰会描绘的和平蓝图面临严峻实施挑战。军事层面,5000枚防空导弹仅能覆盖乌克兰三分之一的防空需求,且英国产能爬坡需要18个月周期。经济施压方面,欧盟对俄12轮制裁的边际效应递减,俄乌战争经济已形成内循环体系。最核心的安全保障问题,法德拒绝提供类似北约第五条的安全承诺,使"防御联盟"缺乏实质性威慑。
破解困局需要三重突破:首先,构建"中美欧"三边协调机制,将粮食危机、核安全等全球性议题纳入谈判框架;其次,创新融资工具,将冻结的俄海外资产证券化为重建基金;最后,推动冲突降级机制,在扎波罗热等热点地区设立非军事缓冲区。这些创新性方案才能超越当前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大事不决看英国"的箴言,在当今变局中显现出新的现实意义。英国凭借金融实力、外交传统和情报网络,正在塑造"后美国时代"的危机管理范式。但真正的历史转折点,或许在于欧洲能否将此次战略觉醒转化为持久的制度创新,从而在维护既有国际秩序与适应多极化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支点。当查尔斯三世与泽连斯基漫步桑德灵厄姆宫花园时,他们见证的不仅是某个和平计划的诞生,更是一个旧秩序缓慢退场、新世界艰难分娩的历史进程。
华盛顿的政治舞台就象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真人秀,但有时候,某些演员的表现过于抢戏,反而让整部剧目失控。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最近的特朗普与泽连斯基谈判中的表现,正是如此。
核心问题是:万斯到底是“捣乱者”还是“操盘手”?是特朗普谈判策略的助力,还是负担?从结果来看,答案不言而喻。他不仅破坏了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微妙互动,还使美国在全球外交舞台上陷入尴尬,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急于“抢功”,欲速不达所致。
民意已经把矛头指向万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3月1日发起投票,“谁应对椭圆形办公室的丑闻负有最大责任?”结果显示,有50%的人投给了特朗普,42%的人认为是副总统万斯,只有4%的人投给了泽连斯基,还有4%的人认为都有责任。值得说明的是,总统的负责是无可厚非的,但副总统竟然获得42%,这就不正常了。
万斯指责乌总统不知感恩
泽连斯基抵达白宫时,特朗普开玩笑称其“盛装打扮”,气氛尚算和谐。但在40分钟讨论后,记者提问为何特朗普与普京接触却对泽连斯基保持距离,特朗普指责泽连斯基对普京的仇恨阻碍俄乌和平。万斯随即称特朗普努力促成和平,泽连斯基反问“什么外交行动?”引发争执。
万斯批评泽连斯基在白宫争辩“不敬”,特朗普也指责他“无牌可打”,还威胁称乌克兰若不达成协议,美国将停止军援。泽连斯基试图反驳,但被打断。特朗普称泽连斯基“不知感恩”,翻旧账提及他去年支持民主党。
争吵期间,美方官员表情凝重,乌克兰驻美大使显得尴尬且痛苦。最终,乌代表团被要求离开,原定的美乌联合记者会和矿产协议签署均取消。事后,特朗普在社媒批评泽连斯基“对美国不敬”,泽连斯基则发文感谢美国支持,同时强调乌克兰需要“正义与持久和平”。
谈判变成了闹剧
在美国的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影子总统”。在高层外交谈判中,角色的精准定位至关重要。总统是核心,副总统通常需要在幕后协调,而不是喧宾夺主。但万斯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的表现不仅抢走了特朗普的风头,更让泽连斯基、乃至国际上对美方立场的可靠性产生质疑。
更危险的是,万斯在关键时刻的言行,不仅暴露了美国政府内部的不协调,还直接影响了谈判氛围。泽连斯基并不是外交新手,他清楚地看到了特朗普与万斯之间的微妙紧张,而这无疑削弱了特朗普在谈判中的权威。
始料不及的是,这场激烈的冲突不仅扩大了美国与欧洲盟国之间的分歧,而且也造成美国共和党内部的分裂,从而给美国对乌克兰的战争援助能否继续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万斯的动机是什么?
万斯的举动并非无心之失。他的一系列言行更象是一种刻意的政治操弄,目的是在未来的选举中确立自己的地位。马斯克曾公开称万斯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副总统”,甚至暗示他可能是未来的总统。一些溢美之词,无疑给了万斯更强的“自以为是”及盲目冲动,甚至让他产生了“超越副总统角色”的错觉。高处不胜寒,有时,捧上天的赞美与捧杀、或“高级黑、低级红”的距离,仅仅半步之遥。
但问题在于,美国的政治生态并不允许副总统在谈判桌上如此越俎代庖。特朗普在事后试图弥补损害,但一个微妙的谈判局面被副手弄砸,所造成的信任危机难以挽回。
万斯可能误解了特朗普的评价。2月20日,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被问到是否将万斯视为自己的继任者时称:“不,但他非常有能力。” 特朗普说,并补充称有很多 “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是,这次,万斯自以为出现了天赐良机,在众目睽睽之下,他高高举起了石头,企图一枪毙命地瞄准乌克兰总统,疯抢头功,然而,这块石头最终飞向了哪里?甚至,特朗普可能也要看看万斯的脚。
可笑的是,如同奥运会射击决赛场上的冠亚之争,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对决,并且特朗普绝对是世界上无可争议的“金牌”,而万斯却莫名其妙地从观众席上抢下特朗普手里的枪,勾动了扳机,而特朗普只能眼睁睁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的确,万斯比特朗普小38岁,但这次谈判绝不是万斯展示年轻与力量的时机。万斯应该静坐哪里,用仰视的目光望着特朗普,但这次,万斯却居高居高临下、舍我其谁、一览众山小,也把特朗普挤到了裁判席。
特朗普对万斯评价足以说明问题之所在。有媒体报道,据政府官员称,特朗普对万斯在会谈上的表现印象深刻。自周五以来,他已多次对白宫工作人员表示,他疏远的前副总统彭斯绝不会那样做,一位官员透露。
万斯的鲁莽让美国信誉受损
在当今的全球格局下,美国的信誉已不像冷战时期那样无可撼动。华盛顿的每一个外交动作都会被盟友和对手仔细解读。万斯的“抢戏”行为不仅让泽连斯基困惑,也让欧洲盟友对美国外交团队的协调性产生质疑。
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持续的背景下,欧洲各国希望看到的是美国领导层的稳定与一致性,而不是内部的混乱和权力斗争。万斯的举动等同于向盟友们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美国政府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内部矛盾。这一认知无疑会被俄罗斯利用,并进一步削弱西方阵营的整体凝聚力。
特朗普的应对:亡羊补牢还是放任自流?
特朗普是否意识到了万斯的“破坏性”作用?从他后续的反应来看,答案仍不明朗。特朗普一方面对外表示万斯“干得很好”,另一方面却在实际行动中不得不收拾残局。这种矛盾态度,反映了特朗普在副总统问题上的尴尬处境——他需要万斯作为政治盟友,但又不得不面对万斯在外交舞台上的不成熟表现。
如果特朗普真的想在巩固自己的权威,他必须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万斯是他的资产,还是他的负债?
政治是一场耐力赛,而不是短跑冲刺。万斯显然想要更快地建立自己的政治品牌,但在外交舞台上的冒进和失误,可能会让他的未来变得更加复杂。
对万斯而言,现在是时候退后一步,认真反思自己在特朗普政府中的角色了。到底是想成为一个稳健的副总统,还是一个不惜破坏谈判也要博取眼球的政治投机者?
如果是后者,那么他的政治前途或许不会如他所愿。(财富中文网)
作者王衍行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前副秘书长、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