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8月10日电 题:科技赋能 智造未来——中国钢铁产业锻造高质量发展新范式观察
新华社记者韩佳诺、王悦阳
在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与产业链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如何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8月5日至10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钢铁周在上海举行,活动围绕“科技赋能·新质未来”主题探讨了钢铁行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
高端化:万亿研发投入重塑竞争力
在首钢集团展区,一张由钢铁制成的冬奥会明信片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明信片上冰墩墩热情灵动,而整张明信片最薄处只有约0.06毫米,被称作“蝉翼钢”。“这薄度约为一根头发的直径,展示了我国钢铁制造的技术突破和前沿发展。”首钢京唐公司融媒体中心主持人王宇说。
记者在大会上了解到,近十年,中国钢铁行业投资1.2万亿元进行“产能置换”——用全新产能替代旧产能,完成了近3亿吨产能重置,并支出超1万亿元研发经费,推动产品向高端化突破。
“我们建设了MCCR世界首条具有灵活生产模式的第三代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现在从‘钢水’到‘钢卷’仅需25分钟,轧制时间仅为传统热连轧工艺的八分之一,产品最薄能做到0.7毫米,水平全球领先。”首钢集团智能制造软件产品总监孔志刚说。
鞍钢集团在今年上半年轧制完成热成形车轮钢,它制成的车轮强度是铝合金轮的6倍、重量与尺寸精度媲美铝合金轮、综合成本为铝合金轮的70%,展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
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提出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建立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企业工艺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注重标准制修订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企业质量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科技创新正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不仅催生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更推动着整个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
智能化:数实融合重塑钢铁产业新生态
当前,钢铁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正在加速演进,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与钢铁制造深度融合,推动全产业链向“数智化”方向拓展前行。
“河钢数字自主研发的WesCarber碳中和数字化平台,聚焦‘双碳’目标,以‘能碳+AI’为全新核心驱动力,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与绿色低碳制造全流程场景,是目前行业内‘碳功能’最全面的数字化平台。”河钢数字的现场人员介绍说,某钢铁企业通过平台智能数采技术实现40余工序共计510万条碳数据采集,自动化采集覆盖率75%以上;通过标准算碳模型,产出产品碳足迹报告、企业碳盘查报告、CBAM报告,共计60多款,效率提升83%。
中国宝武于今年2月启动了“2526”工程,推动DeepSeek本地化应用,搭建钢铁行业模型化运行平台,用AI重新定义钢铁。
“宝钢在1996年开发出整体产销管理系统,抓住了自动化、信息化的先机,大大提升了竞争力。宝武的‘2526’工程一如当年,将成为宝武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标志性工程。”中国宝武董事长胡望明表示,智能化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中国宝武正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化应用。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印发《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提出,到2026年,钢铁行业数字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钢铁工业深度融合,行业数字生态体系持续完善,基本实现由单点、局部向系统性、全局性的数字化发展转变。
随着“AI+钢铁”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智能化正成为推动钢铁产业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的关键力量,引领着这场行业历史性跨越。
绿色化:从超低排放到低碳排放钢标准引领
当前,中国钢铁行业正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加速推进全产业链绿色革命。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行业通过超低排放改造、低碳技术研发和数字化赋能,构建起覆盖生产全流程的绿色制造体系。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完成5.98亿吨钢铁产能的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公示,预计年底将实现80%产能覆盖,行业增加投入超3000亿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执行会长何文波说,这一标准是世界上目前为止最严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与此同时,我国研究并发布的中国低碳排放钢评价标准已获多个国际专业组织认可。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加速推进和《巴黎协定》深入落实,全球脱碳议程不断深化,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的“必答题”。
中国中冶以氢冶金为先导,推出围绕氢能源的“制-储-荷-用”一体化产业链解决方案等,助力绿色低碳转型;中国钢研通过开发和攻关电炉高效低成本冶炼、绿色智能化生产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了我国电炉炼钢技术快速发展……
中国钢铁企业向世界展示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之路,用技术突破回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正如与会专家所言,这场由创新驱动的转型不仅关乎行业未来,更将为全球工业低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在科技赋能的新赛道上,中国钢铁业正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同行共筑“新质未来”。
8月7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主题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来自政府部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世界钢铁协会,以及国内外重点钢铁生产企业、上下游产业链领军企业的领导和专家汇聚一堂,以“科技赋能·新质未来”为主题,聚焦智能制造与绿色低碳两大发展主线,共商创新路径、共探科技前沿,共绘钢铁工业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全新图景。
本届主题大会共分四节,第1节为开幕和主旨发言,议题为“世界钢铁发展趋势”,其他3节为论坛形式,议题分别为“世界钢铁市场和产业动向”“绿色赋能”“数智驱动”。与会嘉宾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和全球钢铁业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精彩的交流讨论。
图为会议现场
钢协执行会长何文波,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一级巡视员史轶玮为大会致开幕辞。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中国宝武董事长胡望明,河钢集团董事长刘键,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全球金属及矿业产业联席主席艾家瑞,分别进行主旨发言。本次大会开幕和主旨发言环节由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主持。
图为何文波致辞
何文波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变革、秩序重构的新阶段,各类突破性技术正在颠覆传统观念和秩序。钢铁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国家运行的基础,形势越复杂多变,其重要性越发凸显。不同国家的钢铁从业者因钢铁对人类的共同使命汇聚在一起,虽然会面临各自问题和利益冲突,但必然会有共同课题和共同利益值得探索和追求,这正是国际交流的意义所在。
何文波指出,面对现实挑战,中国钢铁行业正在从三个方面谋划未来发展:一是做好自身,尽最大努力把钢铁业自己的事办好;二是促进产业链协同合作;三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做推动世界钢铁技术进步的驱动者。他从装备升级、产品创新和清洁生产三个方面的实践,阐述了中国钢铁近年来取得的显著进步。
何文波强调,钢铁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不仅是中国钢铁面临的现实课题,也是世界钢铁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钢铁愿与全球钢铁业的同仁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方式、新渠道、新空间,为钢铁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作出贡献。
图为史轶玮致辞
史轶玮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钢铁行业既面临重大挑战,也面临全新机遇。围绕推动钢铁行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开放合作,共同促进全球钢铁贸易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创新合作,推动行业整体发展迈上新台阶、焕发新动能、开辟新赛道。三是加强绿色合作,共同制定绿色钢铁贸易之策,共同营造有利于开展绿色合作的国际环境。
图为巴松做主旨发言
巴松在发言中表示,目前,气候变化、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变化、地缘政治“四大趋势”正加速引发巨大变革。钢铁行业技术进步的首要关注点应是成本优势。具体而言,原材料与能源的低成本获取途径,以及生产设施的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决定技术长期竞争力的两大关键要素。此外,钢铁产品的使用模式因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发达城市,钢铁使用已趋于饱和状态;而在发展中城市,建筑、交通及能源等领域对钢铁的需求激增。展望未来,钢铁行业将与市场携手共进,致力于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材料解决方案。同时,钢铁行业将积极推进智能化工厂建设,通过提供环保型材料,参与碳中和生态系统的构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胡望明做主旨发言
胡望明在发言中表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主题。钢铁工业正在面临新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革命性重塑,只有勇于变革、顺应行业结构变化、具备产品和技术优势的企业才能活下来。他从三个方面分享了中国宝武以科技创新引领“四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发展的具体实践:一是适时调整经营理念和战略;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四化”发展;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增长新引擎。面向未来,中国宝武将从强化源头供给、强化需求牵引、强化融合发展、强化开放协同四个方向布局发力,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建设更加新质的宝武。
图为刘键做主旨发言
刘键在发言中表示,科技创新是钢铁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他通过河钢集团在“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领域的实践,分享了三点看法:一是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二是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重构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力量,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三是随着全球气候治理加速推进和《巴黎协定》深入落实,全球脱碳议程不断深化,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必须做好的“必答题”。
图为干勇做主旨发言
干勇在发言中介绍了全球钢铁工业发展概况及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实践,围绕全球新能源需求演变、人工智能发展进程、国内外低碳钢铁冶金技术发展趋势等话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未来高端特种钢发展方向,他提出,我国量大面广的钢铁产品基本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但支撑高端装备制造的部分高品质特种钢及合金尚不能满足需求,“十五五”期间要重点进行突破。
图为艾家瑞做主旨发言
艾家瑞在发言中表示,数字化转型是破局钢铁行业变革的关键。由世界经济论坛牵头并联合麦肯锡公司共同成立的全球灯塔网络倡议中的企业案例揭示,以业务为驱动进行端到端价值流重塑、在企业多基地规模化部署、快速部署应用前沿技术、重塑人才技能并推动深层组织变革,以及利用数字化技术驱动可持续发展等五大趋势将对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有所启示和借鉴意义。
图为姜维主持大会开幕和主旨发言环节
会议举办了三场圆桌论坛,邀请国内外钢铁及上下游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的领导和专家,围绕“世界钢铁市场和产业动向”“绿色赋能”“数智驱动”的热点问题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真知灼见。
在由钢协副会长夏农主持的“世界钢铁市场和产业动向”论坛上,北京建龙重工集团董事长张志祥、东盟钢铁委员会秘书长杨维仁、土耳其钢铁生产商协会秘书长塞维尔·亚彦、日本铁钢连盟常务理事山下隆也,围绕世界钢铁市场趋势、低碳转型、区域合作和未来产业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
图为“世界钢铁市场和产业动向”论坛现场
图为张志祥出席“世界钢铁市场和产业动向”论坛
图为杨维仁出席“世界钢铁市场和产业动向”论坛
图为塞维尔·亚彦出席“世界钢铁市场和产业动向”论坛
图为山下隆也出席“世界钢铁市场和产业动向”论坛
图为夏农主持“世界钢铁市场和产业动向”论坛
在由姜维主持的“绿色赋能”论坛上,沙钢集团常务执行董事、副总裁陈少慧、普锐特冶金技术全球首席技术官亚历山大、巴西矿冶公司总裁里卡多·利马、西马克集团董事-首席技术官托马斯·汉斯曼、达涅利中国CEO张畅,围绕“绿色技术”议题,深入探讨了促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创新成果与未来发展路径。首钢集团副总经理朱国森,鞍钢资源副总经理刘殿军,高级力拓专家-力拓铁矿技术营销和钢铁减排总经理宋阳升,淡水河谷铁矿石市场总监费凡德,汉考克铁矿公司铁矿市场营销总经理布雷特·苏安,围绕“绿色炉料”议题,分享了钢铁行业在利用绿色炉料方面的积极探索。
图为“绿色赋能”之“绿色技术”论坛现场
图为陈少慧出席“绿色技术”论坛
图为亚历山大出席“绿色技术”论坛
图为里卡多·利马出席“绿色技术”论坛
图为托马斯·汉斯曼出席“绿色技术”论坛
图为张畅出席“绿色技术”论坛
图为“绿色赋能”之“绿色炉料”论坛现场
图为朱国森出席“绿色炉料”论坛
图为刘殿军出席“绿色炉料”论坛
图为宋阳升出席“绿色炉料”论坛
图为费凡德出席“绿色炉料”论坛
图为布雷特·苏安出席“绿色炉料”论坛
在由钢协副会长唐祖君主持的“数智驱动”论坛上,中信泰富特钢总裁罗元东,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宝军,塔塔钢铁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贾扬塔·班纳吉,株式会社TMEIC副总裁-总工程师坂田昌彦,分享了在数字化智能化驱动背景下的前沿实践和深刻洞见。
图为“数智驱动”论坛现场
图为罗元东出席“数智驱动”论坛
图为刘宝军出席“数智驱动”论坛
图为贾扬塔·班纳吉出席“数智驱动”论坛
图为坂田昌彦出席“数智驱动”论坛
图为唐祖君主持“数智驱动”论坛
大会期间还举行了钢协和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以及低碳排放钢产品发布仪式。
图为钢协和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现场
图为低碳排放钢产品发布仪式现场
图为低碳排放钢评价正式启动仪式现场
中国矿产总经理郭斌,鞍钢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徐世帅,包钢集团董事、总经理李晓,南钢集团总裁姚永宽,敬业集团总经理、敬业钢铁董事长李慧明,钢协副会长刘安栋,钢协纪委书记、中国冶金报社党委书记陈洪飞,钢协副会长李毅仁,世界钢铁协会副总干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等在现场参会。
图为郭斌
图为徐世帅
图为李晓
图为姚永宽
图为李慧明
图为刘安栋
图为陈洪飞
图为李毅仁
本次大会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行业分会和冶金工业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共同承办,共有1100余名来自国内外钢铁和上下游行业及相关行业的代表参会。
中国国际钢铁大会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是中国钢铁行业最重要的年度对外交流活动,为促进中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8月5日~10日,本届大会将同期举办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冶金工业展览会、第二届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展览会,以及20多场专题分论坛,围绕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制造发展、终端用钢需求、钢铁市场趋势、钢铁标准、钢结构应用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创新打造“1+2+N”的“首届中国国际钢铁周”,为参会嘉宾搭建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交流平台。
图为会场外各企业的展台吸引了与会者驻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