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至此,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
去年以来,有关部门持续推动落实“两重”“两新”,这也成为今年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政策举措。
国家发改委7月2日表示,“硬投资”方面,2025年“两重”建设共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项目,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三北”工程、医院病房改造等重点领域。
“软建设”方面,在重点领域加快推出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包括优化长江沿线铁路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完善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探索“风电光伏+治沙”新模式等。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日前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两重”建设聚焦发展急需、常规手段解决不了、多年想办而未能办、需要中央层面推动的大事要事,重点投向科技自立自强、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有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国家重大战略顺利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显著提升。她提到,项目建设方面,2024年共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7000亿元支持“两重”建设。为保障项目实施而推进的制度建设方面,通过编规划、出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等方式,促进形成项目建设实施和运营维护的长效机制,提高投入效率。
重大项目对于投资平稳增长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加快,“两重”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平稳增长。今年1-5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9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4.5%,比1-4月提高1.9个百分点。
国家发改委表示,将联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突出“两重”项目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高标准抓好组织实施,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确保“两重”建设各项任务干一件、成一件。 (贾骥业)
国家8000亿“两重”建设项目资金投向深度解读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2025年第三批“两重”(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000亿元,标志着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资金已全部下达。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公众纷纷询问巨额资金的具体投向。本文将深入解读这笔资金的六大重点投资方向,揭秘其背后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守护城市的“隐形生命线”
城市的繁荣运转离不开高效可靠的地下管网系统,它如同城市的“隐形生命线”,支撑着供水、排水、供电、供气和通信等关键功能。然而,许多城市的老旧管网已不堪重负,存在老化、破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威胁城市安全和居民生活质量。因此,此次投资将重点用于城市地下管网的更新改造,提升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这不仅涉及管线的替换和维修,更包括对整体网络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应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
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筑牢国家水安全屏障
古语云:“水利兴则百业兴”,水利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关系到农业生产稳定、工业发展、城乡供水保障以及生态平衡维护。本次投资将大力支持各地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涵盖水库枢纽建设、灌区改造、农田水利灌溉以及跨区域引调水等工程。这些项目将有效提升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防洪抗旱能力,保障国家水安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建设规模将覆盖多个流域,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效能。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此次投资将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具体项目包括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沟渠、泵站等)、田间道路、电力网络及灌溉系统升级改造,以及土壤改良和肥力提升等。通过这些措施,将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项目将着重解决耕地质量差、水利设施落后等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拓展对外开放新格局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连接我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的重要经济通道,对推动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此次投资将继续加强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提升通道运输能力和效率。这包括道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以及物流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并加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动。建设中将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五、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
发达的交通网络是经济发展的命脉。长江沿线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此次投资将重点支持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沿江高铁建设、高速公路改扩建以及港口码头升级等项目。这些项目将进一步完善长江经济带的交通网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并提升我国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建设中将注重科技创新,采用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提升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六、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守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重要的水资源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水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此次投资将重点用于长江流域生态修复,涵盖水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 这将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改善长江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确保子孙后代拥有清澈的长江。 项目实施将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并采用最先进的环保技术。
总而言之,这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资金的投向,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举措。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并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